今年4月揭晓的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颁奖礼上,有一位中国女孩的身影。来自《纽约时报》的调查报道《纽约移民美甲师:指尖上的泪与痛》不负众望,在全球近4000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提名。作为报道团队的一员,80后的河北姑娘刘禹含参加了颁奖大会。
不久后,刘禹含又捧回了华人榜的“新锐奖”,她是历届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同在榜单的获奖者还有“神探”李昌钰、好莱坞华裔女星卢燕等。从一名普通的国内大学生,到只身前往密歇根小镇,从新闻业的最高舞台,再到如今从头开始创业,刘禹含经历着怎样的人生?
新闻报道促成纽约州修法
2014年4月,刘禹含迎来了她新闻记者道路上一段重要的经历——关于美甲行业的新闻调查被列入《纽约时报》年度重要选题,需要招募6名有汉语、韩语等语言背景的记者,通过层层面试,刘禹含最终入选。已经在新闻行业锤炼三年的她迎来了职业生涯最大的机遇。
在这之后长达一年的报道周期中,团队走访了纽约上百家美甲店,采访了100多名生活在城市角落的美甲行业从业者,深度调查了他们的生存状况,发现他们常常需要超负荷工作,薪资待遇无法落实,有的甚至被体罚。刘禹含曾站在纽约法拉盛的街头,采访要求被无数次拒绝;曾单枪匹马,探访美甲师所住的黑公寓……
这次的调查报道,除了再一次历练了采访的技能,更让刘禹含感受到了底层移民辛酸的“美国梦”,她说,很多次采访都是含着泪完成的。最终见报的这份报道短短几天内点击量破500万,被全世界400多家媒体转载,更重要的是促使纽约州长下令成立专门的调查组,对这个以移民为主的行业违法状况进行调查。不久,纽约州长签署专门的权利法案,保护在纽约生活、工作的华裔、韩裔、墨西哥裔美甲师移民群体。
这篇报道被评为《纽约时报》2011至2015年间最佳报道之一,并获普利策地方报道类别的提名奖。作为一名记者,通过自己的调查和文字,切切实实推动弱势群体处境的改变,刘禹含觉得这是她职业生涯最大的满足。
从留学到创业,机会给有准备的人
2008年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刘禹含带着自己的留学梦飞赴大洋彼岸,在美国密歇根开始了留学生活。和许多初到国外的留学生一样,刘禹含经历了一段阵痛期:学业压力大、生活不适应、人际关系需要重新建立。不过,她并没有给自己太多的时间去调整。课业之外,刘禹含在学校电视台里兼职,还抓住各种校外实习的机会。
她的努力被新闻系的华裔教授殷老师发现,而这位老师长期负责CHINA DAILY(《中国日报》)美国和北京总部的实习生项目,推荐她获得了在这个国内顶尖英文媒体实习的机会。毕业之际,刘禹含收到CHINA DAILY北美分社的录用通知。于是,她告别平静的密歇根芒特小镇,在纽约的繁华光影中开始迎接自己的第一段职场生涯。
“那时候的状态,就是一个字——拼!”刘禹含回忆说:“每周长达90个小时的工作时长,堪比‘魔鬼训练’。”从记者到多媒体制片人、主持人,只要有可能的职业角色,她都一一尝试。奥运冠军菲尔普斯、钢琴家郎朗、艺术家谭盾、超模刘雯等社会名流,都是她的采访对象。
两年后,这个几乎每天都在飞奔、拼劲十足的女记者,被全美赫赫有名的观察者媒体集团看中,担任其旗下杂志《约》在数年间唯一全职聘请的华人执行主编。
错过了楼下的百老汇,错过了大剧院里的霓虹闪烁,错过了洛克菲勒的冰场……刘禹含没有错过的是自己的成长。2014年,刘禹含在纽约时代广场创立公关传媒公司“HAN Media”,她希望能通过媒体连接美国国。
英语改变人生
“一位英语老师曾经对我说,英语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句话放在我身上也颇为适用。”刘禹含说。“她当时学英语的劲头就像着了魔,时时刻刻上足了发条。”一位同学回忆。读大学时,她整天泡在图书馆,晚自习后总是习惯去英语角练口语。她在每个学期都给自己设定一个短期目标——四级,六级,专四,专八,托福,GRE……一个接一个地去攻克。
刘禹含还是英语演讲比赛的常客。大学的每个学期,她都有一两个月奔波在英语演讲辩论比赛的讲台上。从初赛一路闯进决赛,再穿插做主持人。仅是大学期间英文演讲、辩论赛的各种荣誉证书就有近十本。几年坚持下来,刘禹含练就了一口流利、标准的口语。
用刘禹含自己的话来说,这5年时光,没有恋爱,没有追韩剧,唯一爱上的,就是自己的英语专业。她说,正是这样优秀的语言水平,为她日后在美国的留学、工作、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她在陌生的环境中能迅速进入角色。尤其是从事媒体这个行业,更是需要良好的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
“每一个在美的莘莘学子都曾经有一个美国梦。而我慢慢发现,那些优秀的华裔们,那些追梦人,他们之所以让人钦佩和尊重,是因为他们在寻梦的道路上从未停歇,日日夜夜用勤奋和智慧编织属于自己的那个梦,一拼就是几十年。”刘禹含说着自己在美国这些年的观察和感触。梦想、拼搏、坚持,这些她提炼的成功的要素,分明也写在她自己身上。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周成刚在路上”编辑整理,图片来自刘禹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