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收紧DSE本地生定义:内地自修生如何应对政策调整?
7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一项重要政策调整:自2026年起,持有受养人签证的内地学生需在港居住满两年,方可申请政府资助的专上课程学额。这一变动直接影响了通过DSE考试报考香港高校的内地家庭规划,尤其是未赴港居住的"自修生"群体。本文将解析政策背景,并为不同年级学生提供应对策略。
政策收紧背景:维护教育公平与资源分配
长期以来,香港高校政府资助学额(约15,000个)仅面向"本地生",其定义原本较为宽泛。部分内地家庭通过"父母获取香港身份+子女作为受养人"的方式,让孩子以"本地生"身份报考DSE,享受低学费优势。这种模式引发了在港家庭的不满,认为其"占用公帑资源"。
此次政策明确:受养子女需在课程开课当年5月31日前,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 全日制就读证明:过去两年内在香港学校完成正规课程;
- 出入境记录:过去两年内每年离港不超过90天(需向入境处申领证明)。
港府强调,此举旨在"确保公帑准确用于真正在港生活的学子",避免资源被"非贡献家庭"过度占用。
不同年级学生的应对策略
政策对不同阶段备考学生的影响各异,需针对性调整规划:
1. 中六学生(2026年入学)
若孩子已处于中六(高三),正在准备2026年DSE考试,可暂时按原计划报考,仍享受"本地生"待遇。此类家庭需抓住政策过渡期,确保材料齐全。
2. 中五学生(2027年入学)
中五学生需在2026年9月前赴港居住,至2027年课程开课日满足"一年在港"要求。若尚未落实香港学额,可考虑通过正规机构(如新东方"紫荆杨帆"计划)快速衔接香港中学,获取全日制就读证明。
3. 中四及以下学生(2028年及之后入学)
需提前两年(即2026年9月前)赴港居住,并提供两年在港学习或居住证明。此类家庭需尽早规划,建议让孩子在小学阶段融入香港教育体系,降低后续升学压力。
学费差异:资助与非资助学额差距显著
以香港大学2025/26学年为例:
- 资助学费(本地生):44,500港币/年(STEM专业与非STEM专业同价);
- 非资助学费(非本地生):非STEM专业198,000港币/年,STEM专业218,000港币/年。
两者年差距超15万港币,四年本科总差额可达60万港币以上。因此,满足"本地生"条件对家庭经济压力至关重要。
香港身份规划:从"投机"到"长期布局"的转变
政策调整并非否定香港身份的价值,而是引导家庭从"短期投机"转向"长期融入"。对于真正计划在香港发展的家庭,以下两点建议值得参考:
-
尽早赴港适应
孩子年龄越小,语言(粤语/英语)和课业模式适应越快。例如,小学阶段入读香港学校,可更自然地融入本地教育体系,避免中学插班时因英语能力或背景不足而受限。 -
合理规划插班路径
若目标为Band1中学,可先通过Band2学校过渡,提升学术表现后再申请转学。此过程需孩子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因此提前规划至关重要。
结语:政策趋严,但机会仍在
此次DSE政策调整,本质是香港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对于计划长期在香港发展的家庭,只要提前规划、让孩子真实融入本地生活,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建议家长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结合孩子实际情况调整升学策略,避免因信息滞后影响升学规划。
(注:本文信息基于香港特区政府公开政策及新东方教育机构案例整理,具体操作需以官方最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