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钟暮鼓与地铁轰鸣之间,一条被忽略的职业赛道正在悄然成型——把佛法与心理学翻译成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港大文学院推出的 Master of Buddhist Counselling(MBC)用一年全日制、两年兼读制的时间,培养既能深入经藏、又能走进辅导室的“心灵双语者”。
课程设计像一座三进院落:一进“经典与义理”,学生逐卷研读《阿含经》《中论》,却要用PPT把“四圣谛”拆解成认知行为模型;第二进“心理与辅导”,由注册临床心理学家带领,学习情绪聚焦、正念减压,再把禅修呼吸法嵌入危机干预脚本;第三进“伦理与场域”,讨论当来访者自杀意念与“业力”冲突时,辅导员如何在保密与宗教伦理之间抉择。每门课都配“体验实验室”——在佛堂禅堂、医院肿瘤科、校园辅导中心轮流驻点,把课堂知识当场变现。
实习环节尤为特别:学员须完成120 小时直接辅导与40 小时督导,地点可选香港佛教联合会热线、医院安宁病房或监狱心理服务组。去年一名学生为晚期癌症病人设计“慈心禅+生命回顾”小组,六周后病人焦虑量表下降三成,方案被医院纳入常规舒缓治疗。
师资跨域且国际化:授课者既有宝莲寺禅修导师,也有哈佛神学院客座教授;临床督导团队全部具备香港心理学会注册资格。毕业后可申请成为香港佛教辅导协会的“注册佛学心灵辅导员”,也可衔接临床心理学深造。
学费约13万港币,设多项助学金与寺院奖学金。在“精神健康”被写进全球公共卫生议程的今天,MBC用十二个月把千年佛法炼成现代心灵的急救包,让慈悲与智慧真正落地为可量化、可督导、可职业化的助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