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ESG 披露、可再生能源补贴……能源问题早已不只是工程师的课题,更是 CFO 的新 KPI。HKUST 2026 年全新推出的 MSc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EM),用一年全日制把“技术语言”翻译成“财务语言”,培养既懂排放因子、又懂 IRR 的跨界经理人。
课程三分天下:能源科技、环境政策、金融管理。科技板块讲授光伏、风电、储能、氢能与 CCUS 的核心原理,用 Python 建立发电量预测模型;政策板块拆解 IPCC 报告、欧盟 CBAM、中国碳市场,对比不同市场的配额分配与价格形成机制;金融板块则教授绿色债券、项目融资、碳交易衍生品,让学生用 Excel+VBA 算出 25 年期的 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与碳价敏感度。
“Energy Finance Lab”是项目的实战心脏。学生每三周接收一份真实案例:去年 beta 班曾为越南海上风电场做融资尽调,需完成资源评估、PPA 条款设计、ESG 风险矩阵与 1.5℃ 情景分析,最终向星展银行项目组路演,两组同学获得暑期实习 offer。另一门“Carbon Accounting Workshop”则把校园空调系统当样本,从电表读数到 Scope 3 供应链排放,手把手生成符合 GHG Protocol 的碳足迹报告,误差需控制在 ±3%。
师资横跨工学院与商学院:有教授曾任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政策总监,也有导师来自高盛亚洲电力与公用事业组。每月“Energy Roundtable”把电网公司、绿色基金与储能初创请进校园,学生用 5 分钟电梯陈述即可拿到名片或 mentor 邀请。
毕业出口多元:有人进入投行 Green Finance 团队,有人加入“四大”ESG 咨询,也有毕业生赴能源央企做碳资产管理。若你想把风与光折算成 IRR,再把碳排写进现金流量表,HKUST EEM 的 12 个月,就是绿色转型时代的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