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异巨大,美国有枪支文化,有牛仔,有美国梦。中国则受儒家影响颇深,重孝,办事儿喜欢讲“关系”。在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幸福”的定位有何区别呢?今天就随途途从专业角度来看一下其中的区别。
两位心理学家对142名台湾学生和97名美国白人学生进行调查,得出了如下的结果:
1.中国学生认为幸福就是“和谐”,美国人不这么认为。
中国学生常常把幸福定义为个体内部以及个体之间的“和谐和平衡”,美国人在提到幸福的时候很少会提到“和谐”这个词。
2.美国学生重对外的影响,中国学生重内在的体验。
美国白种学生在提到幸福时,常常会提到个人对外部世界的修正,更加“利己主义”一些。他们看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具体的成就,以及正面的自我评价。
中国学生在提到幸福时,往往跟“个人修正”有关,如:自我修养、别人对自己的正面评价等。
3.美国人认为幸福是“终极价值”,中国人不这么认为。
美国白人学生在解释幸福时,经常会提到“生命的终极价值”这个观点。中国学生提到这一点的似乎并不多,也许这就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培养模式导致的不同。
4.美国人更重视“激情”。
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谈到幸福时,会提到一些共同的主题。尽管如此,在这些共同的主题下,还是有细微的不同。例如,双方都会提到“正面的情绪”,然而相对于美国白人学生,中国学生比很少提到“激情”。
5.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社会关系的感知方法不同
虽然大家都很重视人际关系,但中国学生更强调两个人通过互相融合达到互相依赖,美国学生则强调两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通过沟通而适应彼此。
6. 中国人和美国人都相信幸福取决于自己,但对“自主”的定义并不相同。
美国人眼中的自主是完全意义上的个人自由,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成为真正的自己。而对中国人来说,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往往被道德约束,中国人眼中有意义的生活,往往是高风亮节的生活。中国学生还相信,虽然每个人应当是独立自主的,但最终还是要接受命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