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妈妈“卧底”藤校家长群,揭露名校录取真相
同样是在子女教育上花费了大量心血,有的妈妈一手造就了孩子的“空心病”;有的妈妈不仅把没上过培训班的孩子培养进了优秀名校,孩子还特别阳光有朝气。
除了个人禀赋差异外,“鸡娃”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双减时代培训班凉凉后,家长该何去何从呢?
家有优秀牛娃的哈佛妈妈Sherry,是我身边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过来人家长之一。她女儿是哈佛当年仅在国内录取的3、4人之一,毕业后在伦敦从事喜欢的工作;她还是藤校家长群核心成员,这些年研究了几百位藤爸藤妈的育儿经,试图找到共同点:“一些文章为吸引流量总拿极端个案说事,但更有参考性的一定是过来人在教养上的共性。”
1. 被哈佛录取之前:4杯绿茶、GPA4.0、4小时睡眠
谁都是第一次做妈妈,焦虑是很正常的。别看我现在这么淡定,女儿小时候“偷”拿了一块同学橡皮我就崩溃了,生气时也打过她,她数学不算好,写作业老是拖拖拉拉,按照现在的标准,我肯定不是什么“牛妈”。要真说我做对了什么事情,就是我是个学习型家长,不懂就学。
说真的,市面上几乎所有教养类的书籍我都读过。虽然不是都有用,但系统性学习能梳理出自己坚信的育儿观,而有了底层逻辑,才不会人云亦云。而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我也给予阅读最 高等级的重视度。女儿出生后,我家电视几乎从没开过。她从小就是捧着书如饥似渴地读,每周末全家雷打不动去书城,坚持了十余年,在选书上我们花了很多心思。
我也坚持父母跟孩子一起读书,走得近一些,这种近不是衣食住行的近,而是心灵、精神上的近。我女儿童年很幸福,我从没逼她学奥数、乐器,也从没上过任何学科培训班,每年还去五台山住一段时间,她爬树速度特别快,捉虫子、上山下海都不算什么事。我有段时间也很纠结,要不要随着大潮去上学而思,当年一位哈佛妈妈的一句话让我彻底放下了这件事的执著——“要敢于让孩子做一篮鸡蛋里的苹果”。
在线咨询~
【免责声明】
1、个别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善意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2、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