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美国政府之间围绕联邦拨款的风波备受瞩目。哥大最终同意美政府提出的部分改革要求,以换取被暂停的4亿美元联邦拨款得以恢复,这一事件犹如一颗石子投入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时间回溯到3月7日,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撤回对哥伦比亚大学的4亿美元联邦拨款及合同,这一举措瞬间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引发轩然大波。美国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给出的理由是,大批犹太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频繁遭受暴力、恐吓以及反犹太主义骚扰,而校方却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她着重强调,大学若想继续获得联邦资助,就必须严格遵守反歧视法。这一理由看似“正义凛然”,实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与社会因素。
与此同时,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也迅速行动,拘捕了该校支持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外国留学生马哈茂德·哈利勒。据美联社报道,在2024年,哈利勒是哥大学生领导的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的重要成员。美国政府明确表示寻求将其驱逐出境,特朗普更是在社交媒体上毫不掩饰地发文警告,宣称今后还将有“很多”像哈利勒这样“支持恐怖分子和反犹”的人被捕并驱逐。这一系列动作,无疑将哥伦比亚大学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3月13日,美政府向哥大临时校长卡特里娜·阿姆斯特朗发出信函,信中明确列出9项要求,包括禁止蒙面、对部分参与抗议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对“反犹太主义”作出正式定义等,并限定哥伦比亚大学必须在20日下班前承诺满足这些要求,否则将无法恢复联邦资助。面对美政府的强硬要求,哥大的回应显得颇为微妙。起初,哥大表示“不会动摇原则和学术自由的价值观”,但言辞之间又隐隐透露出会遵守政府要求的意味。
事实上,早在13日,哥大就已对参与“占领汉密尔顿大楼”事件的部分学生采取了停学或开除处分,并暂时吊销了部分毕业生的毕业证书。路透社报道称,哥大在21日的一份备忘录中明确同意了特朗普政府的多项要求,如禁止学生在校内戴面罩、聘请36名有权逮捕学生的“校园安保人员”、任命一名新的高层管理人员主管提供中东研究课程的院系等。此外,校方还承诺提高“机构的中立性”,并表示将重新审查招生程序。临时校长阿姆斯特朗称,满足这些要求是为了“确保学术活动不被干扰”。对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积极配合,麦克马洪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节目中给予了肯定,称“在恢复联邦资助问题上,哥大走在了正确的轨道上”,并表示已和阿姆斯特朗进行了友好沟通。
然而,这一看似“皆大欢喜”的结果,却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史学家、哥大毕业生乔纳森·齐默尔曼直言“对哥伦比亚大学来说,这是悲伤的一天”。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会长托德·沃尔夫森更是言辞激烈,认为特朗普政府的要求“可以说是自麦卡锡时代以来对学术自由、制度自治等方面最严重的侵犯,这开创了一个可怕的先例”。同时,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由哥大学生领导的活动团体“哥伦比亚大学对种族隔离撤资联盟”也强烈抨击学校与特朗普政府达成的协议。该团体在社交平台发文,指责学校不仅无意保护学生和教职员工免受政府对巴勒斯坦进步活动的镇压,反而积极与“法西斯政府”联手,出卖了所有人。
哥伦比亚大学此次在联邦拨款与学术自由之间的艰难抉择,反映出美国高等教育界在当前复杂政治环境下的困境。一方面,联邦拨款对于大学的运营和发展至关重要,失去这笔资金可能会对学校的科研、教学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一旦为了资金而放弃原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学术生态。这一事件不仅关乎哥伦比亚大学自身的命运,也为美国乃至全球的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如何在政治干预与学术独立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高等教育领域需要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如果大家对此类问题有疑惑,欢迎大家在线咨询专业老师,或有任何相关疑问,请进入答疑中心留言,会有留学专家为您解答。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出国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