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办】普高学生,如何做好适合自己的升学规划
2024.11.14
浏览
来源:徐州新东方前途出国
摘要:普高生在高度竞争且导向明确的高考升学体系下,因缺乏专业的升学指导资源,往往忽视了升学规划的重要性。
当下,普高生在高度竞争且导向明确的高考升学体系下,因缺乏专业的升学指导资源,往往忽视了升学规划的重要性。而好的升学规划与路径选择,是最有可能成为助力学生及其家庭实现社会阶层跃升的重要一步。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升学规划”和“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对普高及工薪阶层家庭来说,也更需要重视。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做好普高生的升学规划必须重点关注三个环节:
新高考课改后的选科,对比以往老高考模式下的“文综/理综”,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高考课改后的实行是“3+1+2”和“3+3”选科模式。
新高考选科制度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考生的小三门选考科目可跳出原来固定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科目划分,而进行自由组合搭配。
那么,在高中学习中,就不得不说到选科的重要性和意义:
任选的“2科/3科”均采取赋分制,而不是按孩子的原始成绩计算总成绩。
在赋分制体系下,你看到的原始分将不再是孩子实际所考成绩,需进行转换折算后再计入高考总成绩。所以选科是否为擅长科目,是否能对赋分有利,进而决定了孩子是否能考取优异的高考成绩。
新高考后,高校根据每个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限定了对应报考选科要求。
不同专业所要求的选考课程有所不同:有的专业只要求1门选考即可报考、有的专业会要求2门甚至是3门都选考才能报考,也有的专业对选科没有要求(不限制选考科目)。
也就意味着学生只有达到了相关专业的选科要求,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才能报考对应专业,否则将无法报考。而可报专业的范围越广意味着你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可以选择的空间就越大,但每个人未来的方向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在选科时,还应该结合学习成绩、家庭资源、未来的专业或职业倾向进行综合考量。
选科不仅决定高考的总成绩,还决定了学生进入大学所学的专业,进而决定了孩子所在的大学以及所学的专业。而就读大学的层次,所学专业是否好就业、能否对口考公考研等,也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职业和人生走向。
为了破解高校招生 "唯分数论"难题,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改革重点就是高校招生采取“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机制,即依据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择优录取的招生录取机制。
其中,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高中学校会为每位同学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
相关信息统一录入各省(市)综合评价平台系统中,将用于高中学校学生教育、高校招生录取重要参考以及社会机构或用人单位使用。其中对普高生升学最重要是第二点,具体表现为:
-
-
统一高考、综评、高职录取,形成综合素质评价等级/成绩,在录取总成绩中占一定权重。如北外、昆杜等综评招生时,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中的相关校内外活动竞赛背景经历,将作为学生的有利软实力呈现给招生院校,不仅决定是否能通过初审,在录取时也占有一定的权重。
高考升学到底有多么多元?
截止目前,全国约有20+的升学路径,如:强基计划、综评、中外合办,综合评价等。
但如此多的升学路径,每个路径都有特定群体,并不普适所有同学,既然是“多元”录取,就分别给不同区域、不同成绩、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发展诉求、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机会。
路径多了,选择也多了。从规划到申请,对于家长而言,提前筹备,打破信息差,做好相关应对,也就变得更重要了。
强基计划中的39所985院校,除了可以通过申请强基计划的形式入读,其中的14所院校,还可以以综合评价的形式入读;
中外合办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8院校也采取综合评价形式招生;
在本科综合评价的路径里,既有985院校,也有高水平中外合办大学,还有综评试点省份的本省院校。
强基综评的申请录取都在提前批次,未录取不影响普通批次的志愿填报。
在“没有学上”的时代,“有学可上”就是好的;在“有学可上”的时代,“上‘好’学”的需求便相应产生。每位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够去更好的院校,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拿到更硬的学历背景。
只有了解了不同升学路径的申请要求,打破信息差,才可为孩子做多种准备,多一种入读的形式,就能多一个录取到更好院校的机会。
如果大家对此类问题有疑惑,欢迎大家扫描下图二维码,在线咨询专业老师。
声明: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小编。
接口获取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