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这几年中国留学生的学术需求有什么新变化?这些变化对学生和家长们意味着什么?
这几年中国学生的学术需求其实变化还是挺大的,我认为主要可以总结为三点。前茅是从单一到多元。以前有很多学生会更加关注于我们的先修课程,比如提前学习大学的课程,为未来大学的学习做备工作。但现在大家的需求会变得更加丰富,除了先修课预科文凭类的课程,还有国际高考类的课程也越来越受欢迎。预课的课程的需求是明显的在增加,这说明学生也是希望通过更多元的方式来提升自己。增加未来前往海外院校就读的这个可能性。同时也去丰富自己更多的选择,他们也会选择去参加我们的竞赛,来提升自己的申请名校的一个竞争力。
第二“双轨申请”也变得越来越流行,很多学生既想参加国内高考,又想申请海外大学。那么想要高考留学双规划,像AST国际高考,DSE中国香港高考这样的项目的需求也会大增。比如AST考试内容和高考有很大的一个重合性,学生可以在不影响高考的同时去进行准备,既能申请国内的大学,也能申请海外名校,相当于给了自己上了一个双保险。
第三点是从学术准备到全面能力的提升。像是预科类的课程,比如我们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预科项目,再比如新加坡国际预科、贝勒比斯预科等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申请海外院校的一个道路,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还能够通过还原海外的教育体系全一文的课堂以及海外教学的测评,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前适应未来的一个留学学习的环境。
另外现在海外高校不仅看成绩,还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很多学生开始通过竞赛类的项目来提升自己的一个背景。比如AMC美国数学竞赛、NEC全美经济学挑战赛等等,都特别的火。学生通过这些比赛来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兴趣,申请名校的时候也会变得更加有优势。总的来说,这些变化说明学生和家长是越来越重视多元化的一个升学路径,不再只是依靠高考,而是通过更多的方式来去争取更多的升学机会。
Q2:留学生升学路径越来越多元,众多的国际课程、预科等选择让人眼花缭乱。您认为学生该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匹配最合适的升学路径?家长又该如何避免“盲目跟风”的误区?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选择升学路径本质上来说是量体裁衣的一个过程,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术能力、兴趣特点、未来规划来匹配最适合的一个方案。我们可以将留学路径大致分为两类,预科文凭类和国际高考类。首先预科文凭类项目主要是适合希望换赛道的学生,预课项目主要为高考压力较大,希望避开高考竞争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境外快速进入海外名校的一个通道。通过较短时间完成桥梁课程达标后,进入QS前两百甚至QS前十九的像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海外大学进行本科阶段的一个学习。
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以及欧洲等地都有丰富的预科选择。像文凭课程,例如加拿大OSSD课程,这类课程就特别适合那些平时表现稳定但担心考试发挥的学生。
OSSD的评估方式更加多元化,70%的分数是来自于平时作业论文和课题,考试仅占30%。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的缓解“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申请全球多国的优势大学。而对于希望双轨学习的学生,AST和DSE是两个值得考虑的选项。AST考试被称为国际高考,适合学术能力较强,同时希望同时备战高考和申请海外名校的学生AST与高考知识重合度比较高,但由于考试是全英文的,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英文学术能力。
中国香港高考DSE除了英语科目外,允许学生用中文进行答题,能够发挥我们的母语优势。其他科本难度也相对高考来说会稍微低一些。总的来说留学路径的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家长和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未来的规划做出理性的选择。无论是选择预科文凭课程还是双轨路径,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在最适合的环境中成长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