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自凤凰卫视8月2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今年5月美国司法部发表声明,15名中国学生因为涉嫌替考受到了起诉,根据起诉书在2011到2015年期间,15名被告合谋以替考的方式,欺骗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和美国大学理事会,以获取美国大学或者是研究生院的入学资格和学生签证,就在美国司法部宣布15名中国公民因为涉嫌替考受到起诉的同一天,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说,去年有大约8000名中国留学生,被学校开除了,80%是因为学术不诚实,其中不乏在常青藤名校就读的学生,虽然这个数据仍然存在争议,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海外学生面临的问题,抄袭和作弊似乎成了中国留学生的一个大问题,想要解决这个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他们的背后呢是他们要面临的语言压力、学业压力还有巨大的文化冲突。
电影《闻香识女人》片段:
另外对乔治威利斯二世先生,均不做表扬或处分,查尔斯西门先生将不需为此事件负责。
喔啊。
解说:这是一部名为《闻香识女人》的电影,影片中美国学校为了一场恶作剧召开类似于法庭的听证会,校长虽然对做恶作剧的三人心知肚明,但仍需要证人的证词,来对其三人进行指控。
听证会似乎是一件离中国学生很遥远的事情,但实际上在美国中国学生可能仅仅因为一次测验抄小条,就要出席学校组织的听证会,那些在中国只是被教导老师批评的小事,到了美国很可能会被开除。
James E·Ryan(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就在去年,我们开除了一个剽窃的学生,幸运的是这种事情并不经常发生,但是一旦发生,我会非常严肃地对待,因为我们非常重视学术诚信,我无法容忍学生在考试中或论文中作弊。
解说:美国教育部规定,美国各大学有责任制定专门的荣誉行为守则,对学术不实不端的行为进行惩罚,以保证学生在校行为规范,惩罚办法通常包括停学和开除两种手段。
Ian H·Solomon(芝加哥大学副校长):我们不接受校园里的作弊行为,我们设立了一个很棒的国际事务办公室,针对性地解决有些国际学生不了解美国背景下的剽窃含义的问题,我们希望确保他们都能了解剽窃的含义,帮助他们,避免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行为。
解说: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并不了解了解美国大学荣誉制度,荣誉制度是美国大学生对学校的一种承诺制度,也是一种独特的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制度,学校信这位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考试、课外作业、校园生活等方面进行自我管理,大部分学习都设立了荣誉委员会和类似的组织专门负责荣誉制度的执行和维护。
王莹(美国西北大学学者):作弊,这个每个学校的话,它有不同的政策嘛,但是总的来讲的话,一旦发现作弊你这个后果很严重,因为作弊的话不光是你,比如说考试的时候带小抄啊,这种的话,而且还包括你写文章,尤其是文科嘛,你写文章的话怎么样来引用,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讲,我来了以后是做那个助研,他们叫RA嘛,然后我帮一个老师整理文献,整理文献的话我没有标明,这个出处没有在每个下面,就是双引号然后标明出处啊,那个老师就当时是给我了一个邮件嘛,就是语气很严厉,就说你这样是抄袭啊,我是觉得大部分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我们不太知道,不太了解。
解说:王莹,1998年来到美国读研究生,在这里她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她在明尼苏达州西北大学做教育学教授,她发现中国学生和美国人对于抄袭的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使一些中国学生走了弯路。
王莹:在美国呢从中学开始,就有关于plagiarism(抄袭)就是抄袭的教育嘛,你要怎么样来引用,你要直接引用啊,或者是怎么样来转述,因为牵扯到一个学生的你的诚实、诚信这一方面,所以说还是个很严重的事情,一旦会判为抄袭的话,不光是你这次作业零分,你这次考试,你这科挂掉了,而且的话,有可能入档了以后会跟着你,一直是跟着你,你去别的学校学习啊,或者是找工作,人家一看你这个学生的话,plagiarized(抄袭),然后你就抄袭,这就牵扯到对你这个人的诚实度的一个怀疑,所以说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陈晓楠:在美国想要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难度有天壤之别,硕士是要能够使用知识,而博士则是需要创造知识,从一流实验室毕业的博士,他们的博士论文就是一本学术专著,精简之后,可以直接发表在《自然》或者是《科学》等等杂志上,而写出这样一本专著,并且找地方发表,这也成为了众多中国学生的难题。
解说:在哈佛大学读博士的沈黎英,正在经历学业的艰难,2011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毕业的她,被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社会与行为方向录取,今年是她博士学习的第四年。
沈黎英(哈佛大学博士生):我在本科也在跳,但是后来前两年的时候,在哈佛前两年的时候没有跳,原因是因为压力太大,太紧张了,然后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太大,因为我们第二年学期末的时候,有一个毕业考试,不是,就是那个博士生考试,然后那个博士生考试就像一个资格考试的那种考试,你考过之后,你才能够进入到下面一个口试的一个过程,然后你没考过,你还要再考一个笔试,通过率的话,一般来说在80%吧,就是10个人当中,有两个人不通过,所以前两年压力太大,像我的那个我的研究实际上是属于社会学跟统计学,还有这种流行病学结合,我们系是一个纯美国人的系,就是招外国学生,招国际学生非常的少,因为我们系有很多都是关于Social Sci,就是社会科学这一块,所以比较,生活就是读书、睡觉、哭,三件事情。
记者:还有哭呢,为什么?
沈黎英:我每周五晚上的时候,就哭一场。
记者:为什么?
沈黎英:因为终于可以十二点前睡觉了。
潘鹏凯:(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毕业生):博士论文的计划书,它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叫创造性贡献,就你做的这个博士的项目或者论文,对这个领域有贡献,叫Contribution(贡献),而且必须是原创的,就是你做的东西必须是超越你的老板,你必须是全世界70亿人里面,最原创的东西,这个要求就太高了。
王莹:我是觉得我自己求学的这个过程中啊,感受最深的话呢,就是博士的这个毕业这个要求,他们的博士毕业的要求真的很高,然后50%的人,进入这个毕业班的话毕业不了。
潘鹏凯:那时候我那个提案写了,大概我记得将近50个version,50个版本,写了一版,我有四个reader,有四个导师嘛,对吧,他帮我看,你这个是不是有贡献嘛,是不是原创的,说这个说的不好啊,那个说这里有问题啊,东改改西改改,改到后来我就真的快崩溃了,我就只好去看心理医生了。
王莹:当时做论文做到最后的时候,因为老师你发过去给老师,然后他让改,然后改了以后再发过去,然后他还是要改,然后回来以后发过去,然后再改,改到最后的时候,真的心里就想,老师你就让我过了得了,但是老师他因为作为一个,做学问的一个人的话,他对他自己的这个学术的声望,就特别在意,你从我这边当学生出去,达不到要求你就过不了。
沈黎英:其实读博士就是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就是一个就好像是一个人的朝圣者,因为我们所要研究的这个领域是第一个,是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上的,然后这些人呢又是所谓的大牛,你就是踩在这些德高望重的老师的基础上,然后继续的往前研究,你身上会有很多的这种他们寄予的期望的压力,然后同时的话呢,又在怀疑自己做的这个方向,和这种方法是不是对的,然后进入博士候选人之后的话呢,你每半年还要再审一次,就是你每半年你还要把你的一些,这半年的研究成果然后报告给你的这个专家叫什么,专家委员会,然后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是我读书这么多年来,我觉得身心最加疲惫的一个过程,就是从我从小到大,然后在国内读完本科,然后读完研究生到现在,我觉得过去的这三年,是我读书读的最累,也是最快乐的吧,我觉得就是会特别的,特别的rewarding,就是rewarding叫什么,就是特别的有成就感,对,因为学的东西真的是很多。
常青藤零距离美国名校印象
解说:严格不仅仅体现在学术道德的问题上,美国大学的“宽进严出”就像是一把利刃悬挂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王努:每到周五时候,老师会给你说OK,然后下周会有一个quiz,就是一个小测试,然后来了之后,你们要读这几章的内容,但是这几章的内容,他从来就没有讲过。
解说:《美国名校印象》下节精彩继续。
电影《力争上游》片段:
哈特先生你说话仍然不够大声,你站起来,现在你站好了哈特先生,或许大家可以明白你在说什么,你好好站着。
解说:《力争上游》是一部描写哈佛大学的电影,由同名小说改编,作为是哈佛大学1970届学生,影片中教授的严苛,课业的竞争准确描述了哈佛大学的生活,正如主角所言,身为传统的一部分是十分痛苦的。
电影《力争上游》片段:
图像记忆法。
图像记忆法对你毫无用处,布鲁克斯先生。
解说:哈佛大学流传着很多经典的校训,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乞求的明日,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学习这一部分的人生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吧。
沈黎英:他们对博士生的培养的话是前两年的时间,我就给你打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基础,然后两年之后的话呢,你是要考一个博士生大考试的,然后我们系的话呢,是要考一个笔试,笔试的话,就是要把两年东西的话呢,全都要考一遍,然后他就是给你出卷子,然后我们当时的话,就是有一个一个考试是考三个小时,然后两个考试,中间的话,你是不能够上厕所啊之类的,然后考完了之后的话呢,再过一段时间,你就要考个口试,它口试的话呢,就是开始计入到你的这个自己的研究阶段,就是自己的那个博士论文阶段,然后你考完口试之后的话,你才能够称为一个真真正正的doctorial candidate,就是我们叫那个博士候选人。
解说:很多学生笑称在美国名校读书就像生活在一片充斥着猛兽的雨林,有禽舍般的教授,野兽般的同学,和巨兽般的精神压力,生活以“论文”为圆心,以“做试验”为半径,把学生牢牢画进了这个圆圈里。
王努(明尼苏达大学物学博士生):他上课讲的东西,都是非常前沿的一些,比如说就说和生物科学相关的,就是最新发表的一些文章上面,到底是讲什么,你要记这些词汇,你要知道它怎么读,要知道,当大家谈论了这个东西的时候,你要反应过来大家在说什么,比如说有一些差别,就是非常细微的差别,就是说一些核酸,核苷酸,可能在汉语中它的差别,可能就是大家能够很知道到底是什么,但是在英语上面一个词汇,一个S一个是D,这是它们俩唯一的差别,所以说当你去写作业的时候,你要会抠得很紧。
王珏(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生):就是像比如说像我们现在,因为一些作业都是像小组讨论完成的,然后有时候大部分时候,你会跟外国人分在一个小组,然后还是语言这方面吧,你可能就是说,因为就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在听取别人的观点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快的,能够理解到别人的意思,或者是表明自己的意思,然后这样的话,就是自己会给自己有压力啊,就是因为会觉得说自己在这个小组里面拖了后腿呀,会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这样。
王莹:不光是语言,还有一个你对这个文化适应的一个过程,对于我们从小没有这样做习惯嘛,不像是他们你问一个问题啊,或者是还点出了一点,他们就可以侃侃而谈,不管是说的你觉得有没有很多的很深度啊,广度啊,但是他们就可以讲,对我们来讲的话,没有这方面很多的训练嘛。
解说:美国大学的课业量常常让美国学生都叫叫苦不迭,新知识常常是课下自学的,教授默认来上课的学生都是完成了阅读任务的学生,课堂上只进行发散思维的讨论,一个学期几本课的阅读任务加起来可以达到近千页,为了一次研究作业,同时借十几本书阅读,也并不夸张。
王努:比如说每到周五的时候,老师会给你说可以,然后下周会有一个quiz,就是一个小测试,然后来了之后你们要读这几章的内容,但是这几章的内容,他从来都没有讲过,就是要靠你回去看,然后大概是有七八十页的这种,就相当于是两天你要把七八十页的东西,很专业性的词汇你都要记,然后我这样在答题的时候,你才会有东西,但是所以说书上的内容主要就是说靠你自己私底下去记去。
潘鹏凯:我那时候刚去的时候,写文章跟领导一样,总体而言形势一片大好,这美国教授就看傻掉了,对吧。他需要你就拿出数据,拿出案例,就事论事的来讲问题,但是刚去的时候你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你在国内没有受到过这种培养嘛,对吧。你更多是东看一点,西弄一点把它拼在一起。
解说:艾伦·哈勃查克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年轻的助理教授,他曾在中国度过了几年的时光,那时他在中山大学教过一个学期的新闻学课程,当时班里有十几个大三的学生,一下子进入中国的教育环境,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反差。
Alan Haburchak(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我认为在中国教书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需要改变设计自己课程的方式,因为这些学生并不是很一来教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我在美国教书的方式是交互式的,就像是有很多的提出一个想法,大部分的情况下,我会提出一个想法,然后把这个想法告诉给学生,并问他们相关的问题,了解他们的看法是什么,我记得当我在广州开始教书的时候,在我的第一堂课当时我准备了很多视频案例,然后我展示给我的学生们,我们看了第一个视频,然后我问了这一组学生,你们是怎么认为的,一片寂静没有任何人说话,他们看上去非常困惑。我认为他们仅仅是还不习惯这门课,所以我就在那里坐了大概一分钟,没有人发表任何意见。在我们午饭期间,当时我和几个学生一起去吃了午饭,然后我问他们,为什么在班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要去讨论视频内容呢?他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告诉您我们所想的呢,您才是专家,从他们的经历看来,教授才是去告诉他们,那个视频怎么样的专家。
解说:艾伦本科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历史专业,那是一所规模很大的公立学校,那时艾伦总是坐在好几百人的大教室里上课,这样他的感受非常不好,因为教书之后的艾伦特别注意和学生互动,在中国的日子他继续坚持用美国批判讨论的教育方法来对待这群中国学生。
Alan Haburchak: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样板字体每一个都很糟糕,每一个都是,我完全不明白为什么。
有两个学生非常明确的知道,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教学方式,他们只想学到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只是想去较好地掌握这门技能,但是我认为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这是一次非常修改意思的经历,当时我有两个学生,我记得很清楚,这两名学生告诉我,在我上过了您的课之后,我想如果这就是美国研究生院的教学方式的话,那么我要去美国读研究生,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
解说:芝加哥大学是一座很难攻克的学术堡垒。
王珏:芝加哥大学是以那种做学术出名的。
lan H. Solomon:以前是宽近严出,其实现在想进入芝加哥大学已经不再容易,但是想要毕业仍旧很难。
解说:这座学术堡垒如何培养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学者,《美国名校印象》下节精彩继续。
陈晓楠:芝加哥大学被称为“风城边的学术堡垒”,芝加哥大学虽然不属于常青藤联盟当中的一员,但却是爬满常青藤的学术圣殿,和东岸的哈弗大学以及西岸的斯坦福大学遥相呼应,足以代表中部的学术水平,也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像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他们都是在芝加哥大学取得的博士学位,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严苛的学业标准,使得某些博士专业将近十年才能够读完,很当学生没有办法按期完成博士论文,有苦也只能打碎了往肚子里咽。
lan H. Solomon:有一种说法,是说某些大学严进宽出,根据这种说法,芝大似乎是属于宽进严出的类别,但其实现在想进入芝加哥大学已经不再容易,但是要毕业仍旧很难。所以我认为所有学生在进入芝加哥大学的时候,都必须经历或长或短的调整适应阶段。
王珏:我觉得还是这种学术氛围吧,因为本身就是应该,你也知道就是芝加哥大学是以那种做学术出名的。
解说:王珏是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公共政策学院的在读研究生她2012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曾经在纽约和华盛顿都进行过实习,在纽约时,她在联合国的监管评估部门参与涉及难民、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等多个项目的测评工作。
王珏:那个时候感觉还蛮明显的,像芝大基本上我们大部分时间,像学生大部分时间就是学习上课然后工(作),然后自习这样,然后会去听听讲座啊,偶尔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去听听讲座,然后偶尔会参加一下社交活动,但是在哥大,对对,哥大基本上我的同学基本上,一周至少是两到三次聚会这样,但是是那种社交的聚会,就是你会去认识其他人,但不是那种单纯的说我就是玩玩这样,就是两种不同的学术氛围吧。
lan H. Solomon:芝大拥有非常独特的学术文化,还有非常严格的学术课程与要求,芝大的核心价值之一是知识至上,思想战胜一切,你必须在自己思想的基础上创造。
解说:芝加哥大学不像其他的大学城,它的附近没有热闹的商街、酒吧、电影院甚至没有什么快餐店,学术大楼都在校园的中央,围成一个中心院落,好像在昭示说教育始终是芝加哥大学最重要的中心任务,在芝加哥大学如果想社交的话可要下点功夫,这恐怕跟外号为“风城”的芝加哥严寒恶劣的天气有关,四个多月的雪季,从北边密歇根湖长驱直入的暴风雪,让芝加哥举世闻名。
王珏:大家都是,就是比如说像冬天的时候,因为这边冬天特别长嘛,可能就6个月啊,6个月冬天这样,然后大家可能当时包括学长学姐都说,你不要介意,就是你要是每天都穿同样的一件那种棉袄去上学,你不要介意,大家都是这个样子的,因为大家其实也没有什么时间去逛街,去购物这样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写作业看书。
解说:很少有一所大学像芝大那样,在众多学科领域均创立了赫赫有名的“芝加哥学派”,其中包括著名的芝加哥经济学派、社会学派、建筑学派以及数理分析学派等等,芝加哥大学向来特立独行,以古怪的论文命题著称,有自己独立的学术和教学体系。
王珏:因为我们学校是整个学校都是学季制的,是一年又四个学季,然后大概上三个学季,然后暑假是实习或者是,或者是一般来说是做研究作业,或者是实习这样子,然后因为像学季制的话,它的那个进度很快,就是像比如说我们一个学期只有十个星期,我但是我们涵盖的内容是跟人家一个学期涵盖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刚开始其实挺吃力的,然后慢慢但是就是慢慢适应了这个学季制之后,适应了它这个节奏之后,就没有那么吃力了。
沈黎英:我觉得特别是哈佛的感觉是,你如果去肯尼迪学院就是change the world,改变世界。然后你去那个教育学院也是change the world,改变世界,然后去我们学校也是叫leadership for the next century,就是叫那个下个世纪的领导力,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学生的确有很多的这种理想主义者,然后他们就是其实没想着怎么成功什么之类的,但是他们特别想的是如何的去,如何的去做一点改变。当时我们的校长他就说,他说其实读博士只是你人生当中的一段经历,这个经历的话是让你明白,人类是如何的去创造知识的,他创造知识0这个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他得出来一个理论结果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所以在这五年的时间里面,你所学到的东西并不会直接的转换到你的工作当中,但是你在这五年学到的东西,一定会对你的终身受益的。
解说:在哈佛大学沈黎英的博士研究方向是中国弱势群体的心理疾病问题,她和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同学们组织了一场五千米慈善跑步,为一个中国男孩筹集手术资金。
沈黎英:还没有在这张海报上签名的人,这几个月钟豪做完手术之后可以看到的,所以请留下你的笔迹,钟豪会知道大家有多爱他,可以吗?好,听起来不错。
解说:在美国的五年对沈黎英来说不仅是成长,还是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
陈晓楠:在异乡漂泊留学是一个艰辛的旅程,走在路上的留学生们不断探寻着自我,很多学生都说海外学习其实得到的更多的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炼,在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有一个剑桥镇,这里坐落着麻省理工大学,这里的学生有点儿不同,他们当中很多人被称为是“Geek”或者是“Nerd”,也就是科学怪才或者书呆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非常规”的反叛学生和“非主流”的未来实验,这里的神奇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寻找美国大学源源不断的创新力,明天同一时间欢迎各位继续收看《常青藤零距离美国名校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