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留美幼童之后,中国人的留美步伐开始加快,如雨后春笋一般。民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改变社会和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们的名字,至今被人们所熟知;有一种说法“民国之后,再无大师”,可能有失偏颇,但至少可以折射出民国时代在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里,我们就从三个领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政坛领域三个部分,来历数一下那些星光熠熠的名字,来追忆一下他们的尘封往事。
第一期,我们先说一下自然科学领域。
第一位,我们先介绍一下梅贻琦先生,毕竟他是清华的“终身校长”,为什么这些说呢? 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说到梅贻琦,很多人不一定熟悉,但他说过一句话想必大家都清熟悉“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今天看来,这句话说得真有水平。很多人可能认为清华大学的校长好当啊,情形恰恰相反,梅贻琦出任校长的时候,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以清华来说,驱逐校长的运动可以说是此起彼伏,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清华的学生们都是拥护梅校长。梅贻琦为人重实干,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梅贻琦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归国。最后了解一下伍斯特理工学院,申请美国理工科的学生大都熟知,这是一所位于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的一所理工类院校,工程和计算机都是优势学科。
说起清华,我们就再说一位清华的名人,他于192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6月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我们只知道中国科技界有“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有“原子弹之父”王淦昌,有“航天之父”赵九章,有“光学之父”王大珩,知道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却不知道他们与这位“培养大师的大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人,就是中国当代物理科学宗师,原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叶企孙。叶企孙也是命运多舛,“文革”开始后,他被怀疑汉奸、特嫌,被捕入狱,1969年,又因实在找不到证据而送回北大监督改造,此后的岁月里,叶企孙过着凄苦孤独的晚年生活,一直到1977年病逝。有评论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最后一位大师,一位我们知道得最晚、被时代抛弃得最远的大师。”大师的遭遇值得我们每个人的深思。
吴大猷,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密歇根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黄昆、住等都是他的学生,从这点上看,你就不得不敬佩他了。吴大猷教授在杨振宁、李政道身上花费了很多心血,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二人不约而同地给吴大猷教授发来信件,对恩师表达谢意。1931年春,经饶毓泰及清华大学叶企孙的推荐(不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叶企孙),吴大猷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乙种研究奖助金,赴美国密西根大学留学。1933-1934年,在美国作光谱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1933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吴大猷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吴大猷的学者生涯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北京大学时期(1934-1946)、北美时期(1946—1978)和台湾时期(1978年起)。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原子和分子理论、相对论、经典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原子和分子理论、散射理论和统计力学方面有独创性。最后说一下吴大猷教育毕业的密歇根大学,是全美最强的公立大学之一,商科和工程都位于全美前列,是一所世界级的名校。
提起竺可桢,很多人最早知道他是源于小学课本,他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00年前能拿到哈佛博士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奠基人,其中历史气候变迁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蜚声国际科学界。竺可桢在历史气候学上另一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竺可桢曾经在国内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他一方面重视物候的观察记录,自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中收集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
梁思成、林徽因:这两位加上徐志摩的故事,想必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林徽因是徐志摩爱慕的对象,但林徽因后来又嫁给了梁思成,大家理一理这里面的关系哈!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林徽因,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术学院学习。林徽因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让徐志摩彻底沦陷,但种种原因最终没走到一起,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平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于早上八时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徐志摩罹难,死时36岁,让人唏嘘感叹。除了徐志摩,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也爱了林徽因一生,终生未娶,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可见林徽因的魅力非同小可。建国之后1950年初,梁思成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比较重要的篇章。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康奈尔大学硕士,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在100年前,连续拿到康奈尔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学位,不得不让人赞叹。说起茅以升对于建桥的执着,说起来还有比较有故事,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而他因为肚子疼所以没有去。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看到这段题材,我不禁想起我们现在写的申请文书Why Major专业意向文书的时候,不禁感叹这是多好的一篇素材。茅以升毕业的两所学校都不多做介绍了,康奈尔和卡内基梅隆都是响当当的世界级名校。
杨振宁,李政道:这两位大人物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了。杨振宁、李政道都是西南联大毕业(西南联大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如果没听过建议百度一下),都是进入了芝加哥大学,都是在芝加哥大学拿到的博士学位。两个人都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科研上也诸多合作。两位年轻中国学者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重视。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谈话时间很长,爱因斯坦问得很多,很细。两位年轻人在普林斯顿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们个人和两个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时传为佳话。杨振宁与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此后,两人彻底决裂,很多评论说这场半个世纪的学术恩怨内幕,是因为名字排序之争,是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不管真相如何,这是一个悲剧,令人唏嘘。
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当时的一名美国海军将领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海军陆战队五个师的军力,但钱学森还是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效力,令人敬佩!钱学森毕业的加州理工学院,是一所世界前十的顶尖大学,平均每一千个毕业学生中就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比例为世界大学之冠。
邓稼先:这位踩着民国的尾巴留美的,我们暂且也归为这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1950年10月,他放弃了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让人感动。作为邓稼先的母校,普渡大学是一所著名的理工科老牌名校,其工程学院属于世界顶尖梯队之行列,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等校一同常年包揽着美国工科十强榜。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也多次将其工程学院排名世界第10位。工程学院内拥有20多位美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金门大桥和胡佛水坝均出自其土木系师生之手。在理科方面,普渡造就过13位诺贝尔奖得主,除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火箭专家梁思礼也都毕业于此。
好了,暂且就说到这里,其实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有很多著名的专家和学者,因为篇幅的原因,我们就不一一罗列了,下一期我们会送上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师和学者,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