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介绍了
自然科学领域的留美大师,这一期我们来介绍社会科学领域。民国时期,文学、史学、哲学、国学等社科领域人才辈出,星光璀璨,抛去鲁迅、郁达夫、钱钟书这些非美背景的海归,单单有留美经历的人,就可以拉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下面我们就来逐一盘点这些留美大师的尘封往事:
胡适(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我们先从这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开始(另一位领袖是陈独秀)。胡适在康奈尔大学读的是农学,后来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这两所大学不必多介绍了,都是赫赫有名的常春藤名校。胡适既做过驻美大使,又做过北大校长,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如此多的领域,如此深的造诣,实属不易。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为人随和,谦谦君子。民国史上,有句“世说新语”式的佳话,那就是“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无论相识与否,文人雅士、社会贤达多引以为荣。他的名望之高、人缘之好、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胡适又被成为“民国第一红娘”,光婚礼就主持过150多次,足见其人缘之好,他喜欢做媒,比如徐志摩和陆小曼,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都是胡适极力撮合的。作为“五四”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启蒙大师,胡适一生牵惹的问题与瓜葛自然颇多。然而,即使对其有门户之见甚至多有攻击的人,胡适也往往能做到持平论之,甚至挺身相助。如胡适与鲁迅早有交往,后因政见相左而产生嫌隙。鲁迅对胡适有过激烈的批评,上海的左翼作家在鲁迅领导之下曾对胡适多次“围剿”。迄今为止未见胡适回骂鲁迅的文字。当鲁迅遭到无端谩骂、人身攻击时,胡适却为鲁迅辩诬、主持公道。作为性情中人,胡适宽大为怀;作为书生大使,胡适酷爱自由。宽容与自由是胡适生命中的两大主旋律,贯穿终生。
林语堂(哈佛大学):提起林语堂,有人或许不太熟悉,但提起《京华烟云》很多人可能知道,作者就是他。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有四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说法(有待考证),第一次是1944年,林语堂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被国外评论界誉为“中国现代的《红楼梦》”;第二次是1972年;第三次是1973年;第四次是1975年被国际笔会举荐为诺奖候选人。另外两位大家,胡适和鲁迅本来也可能获得诺奖提名,但两人对此都不太感冒,比如鲁迅,从他当年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林语堂和鲁迅也有很多交集,从亲密到决裂,令人唏嘘。林语堂先生一生创作了8部长篇小说,1000多篇散文,著书60本,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这不算可怕,可怕的是林语堂几乎不用中文写小说,他的英文之作,大都是别人翻译成中文。他提倡幽默,提倡闲适、性灵的小品文,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民国的文坛上,林语堂算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位。
徐志摩(哥伦比亚大学):提及徐志摩,大多数人不陌生,很多人都读他的《再别康桥》。徐志摩的学习经历比较丰富:一开始先在北大,然后赴美,先是克拉克大学,然后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0年徐志摩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后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除了学习经历丰富,徐志摩的感情经历也算丰富,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是他感情世界中最重要的几个人,和张幼仪离婚,与林徽因无果,最终和陆小曼经历了千难万难,结为夫妻。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非常反对这桩婚姻,不过,徐父赏识胡适和梁启超,又是老好人胡适,专程去求徐父,直到老人家默认。但徐申如还有个条件,需要梁启超出面证婚-因为梁启超作为徐志摩的老师,对这门“亲事”也是坚决反对。胡适只得去求梁启超,直到他答应。我们今天来看看梁启超在婚礼上这段证婚词吧:“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人...”吧啦吧啦,还有很多就不多讲了,总之,这段证婚词足够直率和另类。关于林徽因和陆小曼,想必多数读者都比较熟悉,这里提一下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这桩包办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当徐志摩疯狂恋上林徽因之后,和张幼仪提出离婚,1922年两人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离婚后的张幼仪脱胎换骨,成为上海滩第一个女银行家,在商界做的风生水起,成为精明能干的女界翘楚,晚年张幼仪搬往美国定居,最终在纽约病逝。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梁实秋(哈佛大学):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与鲁迅的论战是梁实秋一生中比较重要的篇章,从1927年到1936年,两人围绕人性、阶级性、普罗文学、翻译理念、文艺政策等诸多论题,展开了一场互有攻守的持久论战,给读者留下了100多篇文章,多达40多万字,相当于两本厚厚的书籍。梁实秋一生的三大主要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从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因为和鲁迅的论战,解放后,梁实秋是背负着骂名的,所以他的作品并没有在内地继续出版,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不管如何,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
陈寅恪(哈佛大学):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他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后来又去美国哈佛大学求学,读到此处,多少人会发出由衷的赞美和赞叹,但谁能想到他虽以天才闻名,却从未获得过一个学位,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游学十六载未得一文凭,却掌握了梵文、巴利文等十几种语言,学问贯通中西、融汇古今,深不可测。1919年,吴宓在哈佛认识陈寅恪后,惊为天人:“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1925年,陈寅恪任教清华,上课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底子薄的学生听得两眼茫然,素养高的学生却觉得“字字精金美玉”。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北大、清华、南开被迫西迁,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陈寅恪在前往西南联大途中,所携带的书籍和稿件不幸被盗。虽然书稿尽失,但第一堂课上,他这样对学生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日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陈寅恪之学问,就是这么霸气。陈寅恪和鲁迅也有交集,两人同去日本留学,在弘文学院,鲁迅与陈寅恪同住一舍,朝夕相处。鲁迅一生骂人无数,却没有骂过陈寅恪。后来陈寅恪再度出国后,与鲁迅再没有联系。但是鲁迅日记中却不时地提到他,而陈寅恪却再没有只言片语谈到鲁迅。作为两位大师级的人物,此种反常行为令人不解。一直到晚年,陈寅恪才透露,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盖椁,继而成为“先知先觉”和“全知全觉”的一代圣人,他怕言及此事被国人误认为自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成为“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所以,晚年的陈寅恪对于与鲁迅先生曾经是同窗的经历从不提及,这也是陈寅恪孤高与自尊的证明。他默默地走着一条漫长无尽的学术之路,最终成为令人仰望的一代大师,他的学问被傅斯年称为“三百年来第一人”。
金岳霖(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北京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国,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1926年与冯友兰等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著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凭三本著作,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他和林徽因之间的感情,他对林徽因默默守候了一辈子,保护了一辈子,让世人感慨。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林徽因去世后,金岳霖悲痛万分,当着自己学生的面痛哭不止。他送给林徽因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他终生未娶,爱了林徽因一生。金岳霖一生天真浪漫,率性而行,他总是按自己的志趣去生活,做事,从不为名利所累。
冯友兰(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他的《中国哲学史》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1946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解散,清华大学返回北平,1946年冯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任客座教授一年,1947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冯友兰怕新中国成立后中美断交,于是,婉言谢绝了至亲好友的挽留,毅然决然地返回了祖国。1966年文革开始,冯友兰亦受到影响。直到1968年11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北大有个冯友兰,搞唯心主义,我们若要懂点唯心主义,还要找他;还有个翦伯赞,搞帝王将相,我们若要懂点帝王将相,也要找他。”冯才得以离开牛棚,恢复自由。1980年-1989年,完成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1981年,以86岁高龄口述完成的《三松堂自序》,198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1982年获准赴美夏威夷出席国际朱熹学术会议。冯友兰几乎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世事变迁,人世沧桑,于1990年11月26日,这位中国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们只能列举到这里,我知道,还有很多人的名字没有出现,但这不不妨碍他们的闪光和伟大。下一期我们会介绍政坛领域,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