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大学申请条件的愈加严苛,国际学生申请美国藤校的录取率连年下降。不同体制下的中国高中生(普高、国际学生、美国高中)等,大约有4万多人申请美国知名院校,但被常春藤盟校录取的学生人数不到200人,总体录取率在0.5%左右。今年大陆本地高中拿到藤校Offer的只有50余人,虽然数量不多但这已经是格外不错的成绩了。中国学生普遍分数高,学习素质好,但录取率却很低,究竟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针对这一情况,小编分析,中国学子申请美国藤校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错误:
错误一:精心的包装,却成了致命的硬伤
中国家长碰到美国招生人员,抓着人家就问,“我们家孩子考多少分能上哈佛?”他们的回答也如出一辙,“分数,其实并不重要。”听完这句话,有的家长直接就木讷了,也有的家长给予善意的微笑,心里想,“老外说话真不实在。”
其实,双方都没有错,是中美思维差异的原因。美国人说话偏学术范儿,中国家长觉得不实在,大伙儿爱听落地的讲法,第一,说出概念,第二,给出数据,第三,拿案例证实。
美国大学招生人员的话经常会被中国家长们所误解,美国学校最好的教育理念遇到了中国的“最佳“实践。申请时,往往精心做的包装,却成了孩子的硬伤。因此,不理解赴美留学意义,全算输。
比起包装,中国学生更需要明白的是,为何要去这所大学以及为何赴美留学,除了排名以外,这所大学可以带给我什么?喜欢它的哪里?是喜欢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它的学术环境、氛围,高级的实验室还是其他。除了以上说的,我们还需要知道留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喜欢美式思维,喜欢多元文化,还是喜欢研究性学习,喜欢Group Study,喜欢Presentation后的满足感?你究竟看上了美国的哪里?并且为了适应美国的生活,你做出了哪些努力。
如果连这两个问题都没有思考好,那么并不建议赴美学习。这两个问题都是你在申请材料中会阐释的问题,如果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也收不到招生人员的青睐。
错误二:过度的看重“分数”
美国藤校是强者之间的博弈,但各个藤校之间价值观的说法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美国大学对申请者的能力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类:
学术能力IQ:占50%~70%
领导力及影响力/EQ:占20%-30%;
思维方式及自我认知:占10%-20%;
虽然学术能力(GPA等硬实力成绩)所占的比例较大,但这并不表示其它两方面的因素不做考虑,所以,不要过度的看重“分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哈佛大学招生人员说“分数,其实并不重要”的原因。
错误三:对3类能力指数了解不透彻
学术能力/IQ (占比50%~70%)
中国家长理解的学术能力,最常见的误区是,第一,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的学术能力。第二,不仅是家长,有时候孩子都不知道学术兴趣是何物?
言归正传,什么才是学术热情?“如果今天你的功课都做完了,空出了一个小时,你更愿意做什么?“ 本质上是在寻找孩子的学术兴趣。美国的精英教育是,大学前两年一般是通识教育,让学生尝试各种领域。学生可以自发的探索自己的学术兴趣,再去不断去深挖,激发出自身的能量并且可持续发展,能在学术领域里取得一番成就,这是赴美留学的好处之一。
领导力及影响力/EQ (占比20%~30%)
领导能力在中国最常见的两个问题。问题一,扎堆现象,即为申请做得活动都像是标准化流水线做出来的。模联、植树、敬老院、支教、北极科考、非洲保护野生动物。估计九成的家长读完都会“中招“的感觉。可做得活动就这些,如何能做出差异化?
问题二,家长包办。学校录取的是孩子,而非家长。另外说说职教,在每季的招生中,类似话题的申请材料数不胜数。有人却能做得不一样,表现了自我认知,社会感知,将自己置身环境之外,理性分析环境的能力,虽然这并不是一篇措辞精美的申请材料,但招生人员在意的并不是措辞,而是申请材料中表露的情感。这才是有深度的东西。
大多时候,学校在乎的并不是活动的主题,而是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的思考方式。简而言之,活动和规格并不重要,挖掘做活动中的价值以及做事情的影响力才是关键。
培养思维模式(占比10%~20%)
中国式培养思维的问题,是填鸭式教育导致缺乏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填鸭式教育不好,其实很多教育研究者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是领先的,而且是基于中国的国情现阶段对大多数人较为合理和公平的基础教育。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学生到了美国初高中,总是能拿第一名,数学题做的超级快,被美国学生誉为天才这样的例子。但有意思的是,到了大学和研究生博士阶段,越往上走,发现中国学生原来的优势没有了,尤其是在探究问题的时候。
仔细分析,中国学生原先的优势在于既有的知识,或者提前学习。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孩子缺少深入的阅读分析和思考。也许是大环境的原因,也许是迫于竞争的压力,我们的学习过程是以学习的结果为导向,我们的思考是为了得到确定的答案。
我们在一开始,就没有去想为什么,去讨论,去批判,直到那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凭借着自己在这个领域的钻研和思考超越了我们,我们才发现我们掌握的是知识,而不是真正的能力。
大多数人的申请,是以终为始。科学的实现路径也要按照终极目标的时间倒推及目标的难度做切分。而学生赴美申请的三大门槛:首当其冲需迈过学校,标化,GPA这一门槛,这是硬实力的表现。具体硬实力后,课外活动和申请材料软实力将会发挥巨大作用,软硬实力相互促进。
具体到各个方面如何准备,主要注意的关键点:
谈及出国,中国家长第一想到的是标化。孩子就读于好的高中,GPA成绩不错,又能考出漂亮的标化成绩,招生人员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具有超强学术能力的孩子。美国夏校竞争日益激烈,在学校、GPA、标化考试上,招生人员很难区分学生的差异,这时候,就是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在众多活动资源当中,活动的选择一定要以“质”为核心。
那么,课外活动的“质”又要如何体现呢?
招生人员希望看到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招生人员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真正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兴趣,专注并持之以恒付出自己的时间及精力的学生。所以,学生需要在活动中展现你的Passion或强烈的动机。
招生人员看厌了刷存在感的学生
招生人员不仅仅希望你只是参加过某个比赛,而是需要知道你是否在比赛中获得什么级别的名次。
招生人员希望看到申请者的“leadership”
无论是哈佛耶鲁,还是普林斯顿,你都能从官网的What We Look For中快速识别学校关于”Leadership”的期待。很多家长学生都把Leadership狭窄地理解为领导头衔,其实,它更多的是指在一个团队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团队做出了贡献。此外,它还体现在你让自己的活动具有了更大的积极的影响力。
通过以上北京新东方前途出国小编的介绍,如需进一步了解,欢迎在线咨询出国留学专家;或有任何相关疑问,请进入答疑中心留言,会有留学专家为您解答。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出国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
![]()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小编:010-62605599转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