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开始,2017美本早申请录取结果陆续放榜。截至15日,北京新东方前途已经成功收获哥伦比亚、杜克、宾夕法尼亚、康奈尔、华盛顿圣路易斯、卡耐基梅隆、罗斯霍特理工、波士顿大学等多所名校录取的offer。
查看最新录取榜单>>
学生姓名:这位同学
录取院校:宾夕法尼亚大学
学生背景:GPA3.9,年级排名Top5%,TOEFL115+,新SAT1为2250+
1 她是几乎完美的化身
第一次见到Rachel,听到她的自我介绍时不禁让人感叹。她属于典型的优秀学生,在校成绩排名靠前,除此之外,她有着非常丰富的活动经历,并多次在各种比赛中揽获奖牌,还多次获得奖学金。另外,她还有全奖赴德交换的经历。
但是,优秀的学生也有烦恼。Rachel并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梳理这些经历,也不知道如何选择才能在申请中展现更好的自己。后来,在与Rachel进行了几次头脑风暴之后,她逐渐能够锁定和梳理自己经历中的重点,同时,她还大胆地做了一个决定——在申请过程中放弃展示大量的学校活动和比赛,而是把关注点集中到一些经历的内核与个人成长上面。但是就国际交流与对语言文化的思考、跨文化与国际政治的理解、对于音乐的深爱与反思这几个重点话题来说,如何取舍如何架构仍是一个大问题。
2 舍弃与选择,回归本心
整个申请过程中,为了找到更合适的展示素材,指导老师反复问Rachel每一项热爱的事情背后的动因。这也是一个逐步探索与追寻的过程。
有一天,Rachel给指导老师看了一个视频。这个视频的画面被分割成了两半,两只相同的手在弹钢琴,一边是普通的钢琴,另一边则是在一张废纸片上用铅笔画的钢琴。Rachel说,之前他们在模联会议上讨论过难民的话题,面对各国代表之间态度上的分歧与争执,她作为德国代表始终不能接受拒绝难民的提议。从某种程度上讲,音乐是共通的,它可以表达出很多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心的想法。
最终,Rachel选择了展示自己内心想法的经历,深层次地解释了专业选择的原因。她既尝试了科学研究,又学习了很多的人文知识,也一直没有放弃艺术,才会萌生学习社会学的想法。曾经她想要走医学之路,但她发现对她来说真正的意义不是只在实验室里解决问题,而是去真的理解人类,创造有效的沟通。
3 早规划,早准备
Rachel之所以能够在申请过程中有大量时间去思考如何展现最好的自己,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她的申请准备比较早。Rachel标化考试准备较早,并且出分也较早,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申请。整个过程中,她有非常充裕的时间去梳理做过的活动,并且能够深入思考不断修改。从这个角度讲,早规划、早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她还参与了夏校的项目,并在暑期项目与学校课程中进行多项关于中国经济与社会文化等话题的学术研究。这对于她的申请也是很有意义的。
4 制胜因素
申请策略:Rachel的背景丰富,但是容易让人觉得杂乱无章。在申请中她深层解释了自己对于专业选择的动因,并梳理了学习和积累过程中支持她做出选择的细节。
早规划,早准备:因为标准化分数出来早,Rachel有充足的申请准备时间,保证了后来深入思考及多次修改最终能够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学生擅长利用周围的隐含资源,在准备的过程中注意从老师和上届学生处寻找建议和信息,保证自己能够做出合适的判断。
5 学生感言
“有人说藤校的录取是有偶然性的,但是我认为偶然性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可能在别人看来被藤校录取的人表面风光,但我却要讲述在结果背后看不到的波折经历(虽然,我的经历可能不具有典型性)。
暑假中的托福考试便是我经历的第一次打击。我刚上完暑校,以为自己没有问题,于是没有准备就去了托福考场,结果分数非常不理想。但幸运的是,我还有补救的机会。在早申提交之前还有三周的时间,我制定了详密的刷题计划。除此之外,每天也跟读有声书,尽可能多地和外教交流。最终,考试结果是很让我欣喜的。但是有了这次打击,我对申请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注重且小心。因为,每一个藤校的申请者都是能力不凡的。
我的学校在早申之前课业要求非常严,而我所在的课程体系也容不得丝毫松懈(可以想像一下7门主课3门副科的生活)。除了申请季的申请材料,我还要完成4000字的毕业论文,若干英文文学与中文文学评述,以及其他的作业。面对这种压力,除了哭,我只能对自己说‘自己做的选择跪着也要走下去’。压力人人都会有,重要的是能让它转变成一种前进的动力。
申请的过程也是痛苦的,在别人早早定下题目时,我还处在重复着写一篇删一篇的状态,因为我经历的复杂让我找不到自己的独特性。在写到第五稿时,我感觉到自己已经到了绝望的境地。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其实一直都有一条隐约存在的线索串联我的整个经历,让我可以将之前申请中零碎的故事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一刻的领悟不是偶然的,而是那些在我心中积聚情感的倾泄。通过这个经历告诉我,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