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美国研究生留学的同学们,都会想过一个问题:是找留学中介帮助申请,还是自己动手DIY更好?
面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中介机构,面对动辄上万块钱的中介费,面对真假难辨的各方消息,同学们往往认为“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的确,现在信息的公开透明化是之前不能比的,动动手指,逛逛论坛,就能找到一大堆传授DIY经验的帖子。
比如:
“DIY申请美研难么?避过这10条陷阱绝处逢生!”
“DIY美国研究生留学申请,你只需做好这8件事!”
“100条实用经验,教你如何DIY申请美国研究生!”
可是,DIY就真的如帖子里说的那样“容易”吗?
每年,我们都会遇到大批DIY被拒,继而投奔机构来重申的案例。他们被拒的原因各不相同,遇到的困难也多种多样,但几乎所有人都会说:DIY真的太难了,完全找不到方向。
所以DIY申请不难是假的,陷阱悬崖遍地都是,一不小心就会被拒“身亡”。而且美国大学的拒信不会写明拒绝原因,同学们也总结不出经验教训,来年再战。但顾问老师不同,根据多年的申请经验,老师们可以从申请材料中分析被拒的原因,更改申请策略,提高再次申请时的成功几率。
今年,北京前途就帮助十多位DIY失败的同学拿到了理想的录取,而我们也从中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申请者避雷。
■ DIY为何失败?
美研申请中,选校、专业、申请材料、面试沟通(博士)、推荐信按时提交、材料寄送,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DIY失败的原因可能由任何一个原因导致。
先来说说选校。通过逛论坛和搜集公开信息,DIY申请者一般能自己制定选校名单,但却不够科学。
■ 同学一
同学是985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DIY美研时选校非常不科学。学生对CS专业的留学形势不了解,虽然其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多年数据工程师的工作为申请加分不少,但他的GPA过低,申请的还都是UCB,UCSD,UCLA,USC这些够不到的加州系学校,被拒是情理之中。所以在第二年申请时,前途的前期老师根据学生所对应的水平,劝学生和学生家长理智选校,分为“冲稳保“三个梯度。最后不仅拿到伍斯特理工,乔治华盛顿大学等4所大学的offer,还获得1.5万美元的奖学金。
除了选校定位过高,专业选择不合理也是失误的另一个原因。学生本身是经济史专业,但DIY申请时,不仅选了文化研究的相关专业,也申请了城市规划等完全不同的专业,还用了一套申请材料,结果导致两个专业都被拒。在找到前途后,前期老师先是和学生多次沟通分析问题,再结合她实际的兴趣和条件,将申请专业从东亚文化研究转到更贴合个人背景的公共政策方向,拿到了全美TOP6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面试机会。面试前,老师还给她做了模拟面试,从眼神、情绪、表达重点等角度指出可改进的地方,最终拿到了录取。
DIY申请者一般是在网上看了大量的经验贴后,误以为自己掌握了申请“经验”,但实际上如何让选校名单更合理、更科学、更贴合学生的特质和需求,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这往往是学生不具备的。
DIY被拒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申请材料了。有些同学认为,英语能力好,就可以很好的完成简历和个人陈述。但现实并不是。申请者对于国外院校倾向的简历风格,以及个人素材的挖掘和撰写,都不如一个经验丰富的文案老师。明白如何写,和真正写出来是有差距的,就像是我们经常看10W+的文章,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来。
■ 同学二
第一次接触学生的时候,和学生以及学生妈妈谈了很长时间,重点了解了去年申请的材料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对自我定位不准确,申请材料没有闪光点。根据孩子的情况和以往的申请经验,老师当时就规划了未来要做的事情。同学在申请开始时,已经有了全职工作,文案老师把全职工作经历的重要性体现在申请材料当中,增加竞争优势,在思路上把握好学生的亮点以及学校想看到的能力,让学生对申请材料和申请更加有信心。此外,针对学生的推荐信,实习经历的划分,也都做了详细的调整。
■ 同学三
同学是波士顿大学经济学硕士的毕业生,不仅有国外教育背景,还有其他三段实习,条件非常好。但是在第一年申请博士时,申请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博士应具备的实力,导致9所学校全部被拒,所以找到了前途帮助重新申请。由于同学的文案老师也是经济学博士,在学术和写作两个方面给他提了不少建议,用词和表达都非常精准,全方面的体现了学生的能力。
■ 同学四
申请纽约大学被拒的同学,失败的原因也是申请材料。虽然有两段科研经历,但他在DIY申请时没有完整的申请材料。收到拒信的当天就找到前途的老师,决定准备来年的申请。在深入沟通后,文案老师帮助学生充分挖掘科研经历,理出了新的申请材料思路,此外还严格把控材料提交时间,督促学生提高GRE成绩,最终拿下了波士顿大学和莱斯大学的电子工程硕士录取。
■ 同学五
此外,DIY申请哥大、康奈尔大学被拒的同学,在是在拿到拒信之后找到北京前途。文案老师第一时间向同学要到了当时申请的Resume和Personal Statement,不得不承认,同学的背景是很优秀的。本科专业是经济和历史类,GPA高达3.7,还有两个律所实习。
但仔细看学生的resume便发现,其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在罗列个人经历,个人陈述也是对resume的复述,写着写着就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只是将做的事情一股脑全写出来给招生官看,没有亮点。在同学跟老师一起头脑风暴后,不仅从成长轨迹中提炼出了对法律专业的热爱,也表达出了对法律的个人理解,更加明确了申请目标。其实素材还是那些素材,通过精心设计却成为焕然一新的申请材料,帮助学生收获了德州奥斯汀分校的JD半奖和波士顿大学的JD全奖。
■ 同学六
除了挖掘个人经历,面试沟通也可以帮助申请材料的撰写。同学申请的是电子工程博士,文案老师9月份就指导他与意向教授积极套辞沟通,通过面试沟通反馈再确定申请项目以及申请材料内容,做到点对点,投院校所好。虽然增加了沟通成本,但效果更高,成功率也更高。
申请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推荐信。推荐人的选择合不合适,推荐信是否按时提交也将影响申请是否成功。同学在海外读本科,推荐人是其在美国院校的教授,但由于教授工作繁忙,多次和沟通后推荐信依然迟迟没有寄出。无奈之下,顾问老师提醒同学更改了推荐人,又催促学生发邮件跟教授保持联系,终于赶上了申请deadline。
DIY申请被拒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还有可能是因为“三围”标化不够,科研实习欠缺,申请规划时间安排不合理等等。
每一位学子在准备申请的第一步,就是充分的了解自己。然后再去了解更多正确的、准确的留学信息,不要盲目听信网上DIY成功的经验贴。有一个理论叫“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经验贴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往往 DIY成功的人才会分享申请经过,但还有更多失败的案例并没有被分享出来。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存在,无论是DIY还是选择留学机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成功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