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在国内发展方兴未艾,尤其是近几年,各类国际学校在全国各地涌现。升学择校,到底该怎么选?成了一个难题。新闻媒体人出身的肖经栋,通过实地调研全国名校,发布榜单和数据报告,致力为家长提供最权威信息。也因为这样的走访经历,肖经栋对当前国内的国际教育现状深有感慨:国际教育的竞争并不亚于高考;国际学校的确有成为“洋高考”竞技场趋势;越追求名校的家长,越不理解国际教育的精髓。请关注新东方前途出国《国际学校择校展暨国际家庭论坛》 【展会详情】
如果从2003年教育部出台允许公立高中办国际部的政策开始算,中国的国际教育到目前已经发展了15年。这15年里,国际教育从蹒跚学步的孩子,逐渐成长为拥有一套较为成熟而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的矫健青年。国际学校也逐渐从一线城市往二三线城市覆盖,尤其是近几年,各类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来势凶猛。
根据肖经栋和他的团队统计,现如今全国总共有1010所国际学校(含国际部)。
2015年,肖经栋的儿子打算上国际学校,做了十年媒体人的肖经栋开始对国际教育感兴趣了。他开始考察各种国际学校、留学市场,除了通过各类渠道收集信息,还找了很多业内朋友咨询。但他发现了一个问题:网上信息芜杂,每个人给出的信息也都不一样,各说各话。
到底该信谁?又该选择哪所国际学校?
去年,肖经栋和他的团队深入实地探访了一百多所国际学校,发布了《2017中国大陆出国留学最强中学》,这份榜单得到了家长和诸多业内人士的认可。
在探访了那么多所国际学校,与学校的高层、学生进行了几百场对谈后,肖经栋对国内国际教育的现状深有感触。
ü “国际教育的竞争丝毫不亚于高考”
ü “并不是越好的学校就越适合你的孩子”
ü “家长在国际教育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壹 国际教育竞争之残酷远高于国内的高考
很多家长会把国际教育当做逃避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的手段,国际教育,真的如传说中那样轻松些吗?
肖经栋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否定答案:真正的国际教育,竞争之残酷远高于国内的高考。
首先来看大家最关心的升学率的问题。清华北大在中国是最好的大学,在江苏每年录取的学生平均也有两百多个,一个省就两百多个。
而据肖老师的团队统计,美国的藤校在中国总共也就录取两三百个孩子。也就是说,它的竞争程度、激烈程度,是远远高于国内的,并且申请藤校的孩子是跟全世界的孩子竞争。
在国际教育里,除了学生不轻松,家长的投入也大大增加。相对来说,公立学校的家长是比较轻松的,因为高考只需要看孩子的标化成绩。但是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大学录取的标准是复杂且多样的,除了成绩,它可能还看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也就是说,孩子不仅需要很好的成绩,同时还要兼顾丰富的课外活动、竞赛 。
不仅如此,申请学校的过程也是复杂的,它需要孩子对自己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国际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很多方面都需要家长的支持 ,这给家长带来更高的要求。
如果家长撒手不管,全指望学校很容易会出问题。因为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当然,也有一些大学能够满足快乐教育的需求。“像美国有四千多所大学,分层是很厉害的。不要任何成绩,直接过去读的,也很多啊。但这种学校肯定不是大多数家长想要的,也不是读国际教育的初衷。”
除了竞争激烈、家长投入增大,国际教育的“不轻松”还体现在它迫使孩子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方向。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培养理念。这也是我认为那些世界大学比我们国内的大学‘厉害’的地方。因为它通过它的录取标准和机制,迫使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想明白我到底要成为怎样的人。
的确,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才恍然大悟这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甚至,大把学生研究生毕业了,还站在工作和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着。
“这个现象并不是说我们中国的学生不聪明,不努力,是因为我们大学的录取的机制导致大家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国际教育迫使孩子在进入大学前就需要考虑自己未来的方向。
如果你想学医,那你高中就要选择学习生物和化学,如果你要学计算机,你必须要修相关课程。另一方面,精英大学们也总是偏爱对某一学或某一领域有着钻研和热爱的学生。这些都迫使孩子要去思考,我到底要什么?我到底要做什么?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然而,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本就不是易事。这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大量尝试和体验,在一遍遍的“试错”中,才能发现自己真正所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
贰 国际学校太“功利”?因为大学更“功利”
国际学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明面上喊着‘我要个性化发展,丰富学生活动’,但是其实还是以升学为导向。比如今年这个大学对慈善感兴趣,就全做慈善去了。
除此之外,这些学校也十分注重标化考试成绩,“刷题”并非罕见的事。
的确,这类型的国际学校在国内是占大多数的。而肖经栋认为,在我们准备“批判”之前,可以先深思一下,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
首先,国际学校大部分是私立的,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如果家长对升学如此重视,那么学校其实没有选择,因为学校需要生源。
对比起来,肖经栋介绍道,还有存在着另外一种类型的国际学校。他们似乎从不随波逐流,不以升学为导向,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情怀,而这些国际学校往往都是名声在外的优秀学校。
例如纯粹的国际学校,UWC常熟分校。但是这种学校,是很难复制的。
“它已经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因为它已经有了很好的品牌,它不愁生源和钱,它可以募集资金,可以找赞助。它已经上升到了人为什么要活着的境界,而不是我要吃什么的阶段。”
再例如国内顶尖的公立中学的国际部,这些学校,特别以北京和上海最为典型。
我在做调研的时候,深入探访那些顶尖的公立中学,它们的教育理念和对这些理念的坚持让我肃然起敬。
但肖经栋也强调,这些学校能做到这一点也是首先因为他们没有生存压力,有大量的资金资助,另外,它汲取了大批的优秀学生。所以他们也比较容易就做出一点真正有着情怀的教育。
肖经栋认为,国际教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多元化和给孩子提供各种可能性。孩子可以选择注重个性化发展的道路,也可以去“功利”地刷分考藤校,这两条看似截然不同的路径在国际教育的录取机制里,都能得到非常不错的结果。
这两年,通过深入探访全国的各个国际学校,肖经栋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所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最后申请大学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排名最靠前的名校。
对这些孩子做了一些访谈后肖经栋发现,那些特别厉害的学生,通常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会被世俗的标准所绑架,一昧的崇拜名校,而会选择真正喜欢和适合自己的学校。”
叁 越追求名校的家长可能越不理解国际教育的精髓
肖经栋在做调研时,不仅会深入考察各个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师资配置,还会跟学校的管理人员进行访谈。
我不禁好奇,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这些国际学校,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其实还是对国际教育初衷的坚持。”肖经栋说。
事实上,国际学校如今的现状,跟家长脱不了干系。“现在,学校跟家长是很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与其批评学校功利,不如先批评家长。”
大部分国际学校,起初都有着很好的教育理念。它们还是想要培养一个“人”出来,重视过程和长久性,能否有学生申请到世界名校的offer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刻意为之。
但中国家长更看重的是结果,尤其是名校申请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会和学校产生理念上的冲突,甚至要求学校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比如是否要开设托福、SAT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标化成绩等。
不要小看家长的分量,家长就相当于国际学校的客户。想要得到客户的认可,似乎就必须“客户第一”、“客户至上”。
因此,肖经栋时常跟许学校建议,在录取孩子前,一定要面试家长。“很多人觉得面试家长有些过分,但我觉得为以后的教学进行得更顺利,这种‘面试’很有必要。”
面试的过程,实际是在寻找和确认校方和家长是否拥有相同的国际教育理念。双方一拍即合,自然是最好的结果。如若双方对国际教育的理解存在差池,也好及时止损。
国际学校越来越多,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学校既想坚持自己以人为本、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又要服务好家长,名校升学率不能丢,其实挺难的。
肖经栋强调,越追求名校的家长可能越不理解国际教育的精髓。
“国际教育的精髓其实就是个性化发展,重视孩子本身的成长。但在追求名校藤校的同时,很容易把这两点丢失。我可以理解这种‘功利’,或者说我们可以用平和心态去看待这种‘功利’,但是他们可能真的就错过了国际教育的精髓。”
肖经栋认为,有必要呼吁一下家长对国际教育有一个比较客观合理性的认识。不是所有的学校都适合你的孩子,更不是越好的学校就越适合你的孩子。
国际教育并不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的药方。它只是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至于怎么选,决定权很明显并不在学校方。

点击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