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东邪西毒》
测测你的录取率
随着留学市场化和物质化,加上国内留学生的低龄化和土豪化, “留学”这个本该象征着学术,名校,自由,远方等等美好画面环绕的词汇,已被拉下神坛,Low 为凡物。有人依然坚信留学是个开阔眼界,增强学术,提升逼格的高地;也有人调侃留学只是混个文聘,烧些人民币的游戏。
正如《东邪西毒》里的那句话:翻过山的人会对没有翻过山的人说,山后面不过如此。但终究还是有很多人从没有翻过这座山。留过学,你便仿佛获得了感叹"不过如此"的资格。你知道了,有人自始至终不知道。你见到了,有很多人却终其一生见不到。
留学虽已为“凡物”,但还是有人终其一生未曾领略。
留学生隔江踏海,翻山而来、节日与家人相隔、自我放逐到千里之外,耗费了不少的金钱,到底为了什么?
就像电影《霍比特人》里 Gandalf 对 Bilbo Baggins 所说:
The world is not in your maps and books ……When you come back, you will not be the same.
世界并不在你的地图与笔记里……当你回来时,你从此与众不同。
留学最吸引我的,是无限种可能,你不知道若干天若干年后自己将会在哪里。还有就是能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强大和平静。
——来自留学生Jasmine Cheung
这是一段任何时候回想起来,都会笑容满面的求学经历。
读三毛的《闹学记》中陈伯父写的序言,说三毛出国时,大家去送,三毛居然直直地走向机舱,不曾回头。其实很多家长看到这应该都会有触动,心想:“将来我孩子长大了,会不会也这样,突然想飞,就飞了?”
为什么明明全世界最爱我们的两个人都在身边,我们却还要离开他们?父母在,不远游。内心当然不想因为该死的时差让他们总是在电脑前坐几个小时等着我们上线大家才说几句话。不想每次见面时候心惊地发现他们多了些白发和愈发深陷的皱纹,发现一直以来遮风挡雨的温暖老屋变得空落落。
所有漂泊的人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再漂泊,能够保护起家人。只有经过这样的折腾,这样看起来的一种徒劳无功,才能明白原点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你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精彩,学习和经历本身正是帮助你梳理你未曾经历过的精彩。
国外的教育,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而言,能大大开拓视野,学会随时作一个头脑风暴,作出有建设性的质疑。现在国内大学也开始鼓励质疑了,但很多学生都是为质疑而质疑,提出的问题自己都并不怀疑,这不过是另一种服从,“服从要你质疑的要求”。
但同时,很重要的是:拒绝价值观和道德绑架,拒绝不尊重事实和科研。
对于任何事情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可能错了的那个概率,永远不把自己认为是“绝对正确”的。这是国外大学学术训练的结果,也是经历的结果。少一点轻狂,凡事要做得漂亮,要相信专业的力量,大家各司其职,门外汉成事的概率其实很小,不断妄断,鲁莽行事。你终究不会比律师更懂法律,也不会比警察更懂得如何抓坏人。要尊重那些思想家,艺术家,实业家,各种岗位上的人,及他们努力后的结果,不论成败。
出国念书不仅是上课念书,你要学会的是:学术独立,人格尊重,理解宽容。
大多数中国家长希望孩子好好念书,以后有事业,有家庭,有车有房,这样的生活才是应有的人生,才算是成功。而对其他各种各样的人生缺乏包容心,总是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左右儿女的生活。
尤其是用一种多数人,集体的价值观去评判别人的对错,这可能也是缺乏想象力和创新的一个原因,只求同,不存异。所以想要顶住各种世俗压力,活得与众不同在国内的压力比国外大多了。在国外,你会发现所谓的怪人太多了,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每个人都是怪人,于是就没有怪人了。
中国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联系,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独立。
有些留学生开着冷气,在光线明亮的屋子里,奋力打着游戏,谁知道是不是冲着成为世界级职业玩家去的,他们是在留学;
有些人在物质极度繁华,美食极度多样的花花世界,眼睛放光地尖叫着给自己买买买,或是气喘吁吁地忙着搞代购,他们是在留学;
有些忙着认识不同的有趣的人,参加着各种主题的派对和活动,感受着一座城市的精彩,他们是在留学;
有些忙着在图书馆看着不同的资料和书籍,提升成绩,增长学识,踏着日光出,背着月光回,他们是在留学;
……
生命终究是一个个体的旅程,自己都不知道留学这条路会把自己带到哪里。
留学从来就没有个统一的定义,每一个人的留学亦是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究竟什么样全凭自己决定。看你自己如何去把握。不管到哪里,你是什么样,你的社会就是什么样。你什么样,你留的学就是什么样!
留学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想留下的留下,想回家的回家,想前行的前行,不管选择什么,都要付出努力!
你又没出过国,凭什么说留学没意义!增多的见识与选项,就是意义本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