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是学校的院系独立招生,不经过学校而直接审核学生的资料。这类方法较为灵活,有时即使学生某一个“硬件”不达标,但专业表现非常优秀,也可能发放录取。现在越来越多学校采取院系直接招生的方式。
第二类则是学校先审核学生资料,再由院系最后把关筛选。学校负责“硬件”审核,比如TOEFL、GRE等,达标后再转给院系定夺。这种方式的招生比较公开透明,部分学校官网还会定期公布该校录取的学生人数、录取学生的工作经验,以及他们的TOEFL成绩、GPA水平等。
可见,无论哪种类型,学院都是把关者。因此,除了“硬件”要过关外,学生还要提高专业素养,加强自己对院系评委的吸引度。申请理工科的学生,建议多做科研项目,多参加科研比赛,把完成科研项目作为专业实践活动,而非停留在课堂简单的课程实验上;申请商科的学生,则须清晰了解自己申请的商科课程是做什么的,未来职业如何规划。经历与申请专业越相关,越能为申请加分。
学生最好在大一、大二就确认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再据此去考试、实习、参加科研、比赛、辅修或者转专业。如果一开始的方向错了,后续的经历对申请恐怕不太有用。而且,学生在参加活动的时候,还要学会思考、深化,体现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
学生申请不要盲目或“一头热”,申请方案需要结合自身经历以及国外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
美国前10名的高校其实都没有开设会计类硕士,如果学生不了解情况,一定要申请TOP 10的会计硕士,当然不可能实现。再比如,美国TOP 60的大学中,只有十几所开设有金融硕士,TOP 30的大学更是只有5所有金融硕士课程。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不顾自己的能力和录取可能性,坚持非名校不去,竞争就会非常激烈甚至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