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国家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该文件明确了自2021年起,高校招生考试内容应注重开放性、灵活性,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与引导。同时,在36所顶 尖高校试点的强基计划也得到了进一步重视,文件要求各高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选拔与录取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从上述文件中可以看出,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无论是顶 尖高校对人才的选拔,还是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评判早已不再如过去那样局限于学生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是否具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度等综合素质上。
那么,
在全球化不断增强的21世纪,
如何对“综合素质”进行定义?
又如何成为一个“具备国际视野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呢?
哈佛大学与OECD在2017年提出的“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的概念,为如何评价和培养具有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能力的青少年提供了指导。
下面将由小编详细为大家解读这个概念~
什么是“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
2017年12月1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美国哈佛大学正式发布PISA2018“全球胜任力”(GlobalCompetence)评估框架,对全球胜任力给出官方定义:
全球胜任力是指:
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
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的能力;
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

上述的“全球胜任力”的四个维度需要由四个不可分割的因素支撑,即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knowledge)因素,强调学生知识的多元化,对全球性问题和跨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因素,强调对世界的理解力和行动力。这里的技能定义为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复杂有组织的思考模式或行为的能力。
社会技能和态度(social skills and attitudes)因素,强调开放的态度、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尊重和全球化思维。
价值(value)因素,强调人类的尊严和文化多样性,要求形成重视人的尊严和重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拥有这样价值观的青年会对自己及周围环境了解更加深刻,并积极地反对暴力、压迫和战争。
来源:PISA(Program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中国背景下的“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
随着全球胜任力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重视,我国部分中小学乃至知名高校,从借鉴他国理念开始,逐渐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胜任力教育过渡。
例如清华大学成立了全球胜任力发展中心,聚焦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提供课程、工作坊、咨询服务、情境训练和在线学习五类全球胜任力发展支持,为学生走向世界做准备。
该发展中心指出,全球胜任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终身学习的过程,需要在认知、人际与个人三个层面不断地探索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21世纪以来,日趋国际化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正在不断重塑着当代人的生活,而随着不同国家、种族间的跨文化交往愈加频繁,全球市场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中国也在近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印发,指出要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要求高校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从文初所提到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对综合素质及强基计划的强调,及国内顶 尖高校对全球胜任力的解读与发展,到《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都可以看出中国当下对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的重视。
如何提升“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
那么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提高“全球胜任力“,成为“具备国际视野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进入顶 尖高校强基计划的入选名单呢?
小编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 具备两门,甚至多门语言能力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通往世界大门的钥匙,对多门语言的掌握,有助于青少年进行开放、恰当、有效的跨文化互动。
同时,PISA的调查报告指出,会说2门及以上语言的学生有着更强的采纳不同观点(perspective taking)的能力,更愿意尊重和学习不同的文化。
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解多元文化
初高中时期,青少年的三观尚未定型,如果在此时期能走到“世界”中去,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秉持不同价值观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这些差异,并对自己的世界观进行反思。
现在很多国际游学、海外留学的项目就提供了这个机会,这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欣赏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对不同文化持有开放与尊重的态度,也有利于他们全球视野的培养
3. 培养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
这要求人们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 威的结论。同时,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做出解释和判断。
知识是鱼,而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则是渔。面对浩瀚海洋中无穷无尽的人类智慧结晶,只有学会获取、分析乃至创造知识的方法,才能真正拥有璀璨的星辰大海。
4. 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社会责任感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
价值观好比海上的灯塔,如指引着航船前行的方向一般,指引着青少年进步的脚步。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青少年才能主动肩负对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
我们新东方前途的老师欢迎大家
疯狂戳下方小助手二维码
更多留学资讯和干货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