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申请美国留学的同学们来说,可能面临着各种问题,一招不慎,就可能陷入美国留学申请误区,接下来就为大家解析一下关于美国留学申请误区,希望对大家的申请有帮助。
误区一:要留学就要去TOP名校,排名高就更好
申请留学时,一些家长和学生都更倾向于申请排名靠前的学校。也有一些留学机构会根据帮学生申请到的学校的排名来定价,比如TOP50、TOP30..分别对应不同的价格(大部分依据的是US News美国大学排名)。但美国的教育资源全球第一,每所大学都尽其所能提高自己的影响力。综合能力不太高(排名不高)的大学也会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单一专业的学术能力,比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在2018U.S.News全美综合排名第81位,但是其纺织学院却可以在全美排第1名,兽医学专业第3名,这都是很高的排名。因此家长和同学在选择学校时不要只看综排,否则可能会错过一些很好的专业。
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学业背景,深入研究、仔细规划哪些大学和自己的兴趣点相匹配,这样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申请优势。其次大学的就业率、硬件设施、院校资源、图书馆等因素也应考虑在内,根据综合情况长远考虑择校才是上策。
误区二:GPA及标化成绩越高,越可能被录取
据统计,69%拥有完美SAT/ACT的学生在申请斯坦福大学过程中被拒。分数可以体现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但与中国高考分数决定一切不同,美国招生办公室更希望招收有特色的学生。
只有在学生的GPA及其他考试成绩达到学校的最低门槛后才会被招生办考虑,但在此基础之上,更加完美的成绩也只会稍稍提高录取几率而并不会让招生官瞬间决定:“这个学生太完美,就要他了!”因此在成绩已经达标或比较优秀的基础上去努力强化自己的软实力才是明确的选择,不必苛求完美。
同时,也有很多同学会选择错误的分数参照对象而产生片面的悲观理解。例如当你了解到某个被斯坦福录取的同学年级排名是前1%并且SAT接近满分,却因为自己排名只有5%且SAT成绩没有另一位同学高,就认为自己一定不会被斯坦福录取而不敢申请。
招生官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实力,而这种综合实力的考察标准很难被精确量化,因此在完成一整套申请材料之前,是不能轻易根据分数来断定自己一定有优势或一定不会被录取的。
误区三:提交一份洋洋洒洒、用词浮夸的个人陈述
个人陈述可以说是申请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招生官可以从一封个人陈述中对你有基于成绩及课外活动之上更加深入的了解,平庸的个人陈述自然不足以打动这些阅人无数的招生官,因此有几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1、个人陈述第一条原则就是一定不要大幅超过学校要求的字数。招生官不会一个一个字地数,但是如果超过太多就会给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2、很多学生选择运用精美的语言加上奇幻的个人经历来给招生官展示自己是多么的与众不同。然而个人陈述不是托福写作,不需要你展示自己认识多少高级词汇。况且如果你的托福成绩只有100但是你的个人陈述里用词天花乱坠,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中文水平只有中级的美国人用文言文写了一篇入学申请一样,非常引人怀疑这篇文章是否是你亲自所写。
3、个人陈述旨在向招生官展示自己的过去的经历及热情与所申项目的联系,在没有语法错误的基础上,只要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特点再加入一点小新意,就可以算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4、有一些学校会让学校在个人陈述的基础上写几份小文书,题目也是比较开放性的,例如告诉我几个关于你自己最有趣的事实。有个学生就写自己基本没有喝咖啡的习惯,意图告诉招生官自己即使不喝咖啡也精力充沛。但是很多美国人都对咖啡有一定程度的依赖,因此由于文化差异招生官并没有办法领悟到学生想传达的信息。这种题目虽然最有机会让人眼前一亮,但也最好在过来人的指导下书写,以免踩雷就前功尽弃了。
误区四:推荐信的书写者越有名越好
很多申请者花费大量精力去找名人来给自己写推荐信,但对你不了解的名人是不适合作为推荐人的。
通常学校要求一份School Report,这相当于校方给你的一个评价,可以找校长、升学顾问(国内中学一般没有这个职位)、年纪组长甚至是班主任来担任;此外还要求两封Teacher Evaluation,通常是两位任课老师对你的评价。
学校只是想借此来了解他人对学生的评价,因此推荐信的一定要真实,因为美国对于诚信问题是零容忍。一旦招生官发现推荐信掺了水分,申请资料就会被立刻打入冷宫。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国留学申请中常见的一些误区,希望同学们在留学申请时能够避开这些误区,顺利申请到自己心仪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