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读研和美国、澳洲、英国有什么区别?
要看个人的目标。
选择澳洲肯定还是冲着移民的多,澳洲的大学发展迅猛,“宽进”的优势满足了不少学生的留学梦,也算是一件好事。
英国的“英伦范儿“让很多同学着迷,诸如牛津剑桥等几个好学校还不错,其他的学校跟大陆的中介有广泛的合作,英国跟澳洲差不多,也都是满足留学梦的好去处,只是移民比较难了。
去美国读研的留学生现在每年数以十万计,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很多好学苗去了美国,去个牛专业,跟个好教授还算是不错的选择,费用方面就要贵些了,有钱可以任性,那就去美国吧。
至于香港,申请筛选还是有门槛的,无论找中介还是自己DIY,都是要把材料发到学校,经过竞争来获得结果,所以,大部分的香港硕士的学习能力还是可以的。
研究型硕士和授课型硕士在申请方式上有区别吗?
两者申请方式上大同小异,理论上只是开放的窗口不一样。另外,如果申请研究型的硕士或博士,要多一个“开题报告”(内地叫法)或是“研究计划”。如果你有意愿申请研究型的话,可以说80%就是要帮教授打工,教授要带着学生来完成他现在所研究的课题。授课式的学习过程则是上课为主,教授讲学生听,最后以考试或者作业的形式来结束相关学习。而研究型可能要提前和导师沟通研究计划,俗称“套磁/陶瓷”,最后要出论文发表。
研究型硕士是否需要缴纳学费呢?
授课式交学费。研究型一般有奖学金,足够支持生活和学习费用,甚至还会小有结余。
授课型硕士有意义吗?有人说读授课型硕士不如本科毕业就直接找工作。
这和你的规划相关。
在学历提升上,硕士和本科肯定不一样,但,实际上这个问题不是单一的学历问题,你申请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想清楚你来干什么。好多人来深造却没有清晰的未来规划,读研以后的职业发展也不顺利,反而是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从学术提升上,授课式和研究式都可以读博士,所以,读书的意义在于自己,一切从自己的发展目的出发才是正路。
授课型硕士可以申请转研究式硕士吗?
港大一般转不了。除非个人特别优秀,且学院有这样的政策。但是很多同学来读授课式硕士之后,就认识了学院的教授,将来申请PhD或者MPhil更容易。其实也不用那么费事。
想申请研究型硕士,本科应该怎样准备?
多参与科研,跟着本科教授做研究,或者多参加实践实习,这都可以在申请的时候加分,最重要还是要发自内心的要在本专业发展,进而,你石真的喜爱这个专业的学术内容,这才是一切之本。
港大授课型硕士一般是一年吧?
也有两年的,比如social work。
是否研究型硕士一定要有研究成果才会发学位?
理论上是这样,不过实际上你在某阶段帮导师做了什么,到最后一般都会有成果,也可以作为最终的毕业论文发表。
如果大跨度转专业申请,比如大学本科是工科,想来香港读文科,有没有可能?
非常可能,但是申请者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打个比方,申请的时候,就好像你来练习射击,你已经知道靶心在哪了,但不瞄准,向靶子大概的方向打一枪,打中几率就很小。射击,你的眼睛是你的过去,瞄准器是你的现在,靶心就是你的未来,三点成一线才能一击即中。比如一个同学本科学机电工程,但是申请社会工作,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但为什么能申请成功呢,首先来说过去的一段时间,对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是有一定认知的,现在正在做什么,未来想要做什么,想培养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能力。当你梳理成了一条线,教授看了很清晰,成功的几率就会有一些,但如果你只是泛泛地谈你觉得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很有意义,但并没有涉猎,那你成功几率就很小。
选学校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看重学校排名,另一个是看重专业或者教授。这两种方式各有什么利弊?
这事情并不是AB项的单选题,而是几个不同的参考维度。排名可以作为参考,但是,更需要考虑专业是否跟你的未来职业规划匹配,另外,一个业内知名的教授,或者大牛,一定会有“师出名门”的效果。所以,各个方面,都要考虑。
申请的时候,研究型硕士有没有GPA和语言成绩的要求?
有,具体各个学校和专业有差别,请参考官网。
每个专业都有硬性需求(比如最低雅思成绩或者GPA等),硬性要求可不可能被打破呢?
99%的情况不能,最低标准要达到。
香港的学校雅思要求低一些,一般6分或者6.5,但是不是分数越高越利于申请呢?
各个专业要求不一样,对申请者的期待也不一样。就拿我的专业来说,专业雅思成绩底线6,达到这个底线就可以申请了。一般来说,教授更期待你在学术或者实践方面有一些特长和优势。成绩等背景达标后,学校会综合考虑个人背景和能力。
GPA高是否有竞争力?比如3.0是最低要求,3.7是否更有把握?
对,GPA肯定是一个主要的参考,但是说到它的影响比重的话,这样解释更恰当,如果这个人背景不强,小事变大事;如果这个人很强,GPA就不是障碍。但是大部分本科毕业生材料缺少亮点,首先被看到就是雅思成绩,毕业学校,GPA,这是核心的申请元素;再深入就是这个申请人的实践基础、学术基础、推荐人层次;再深入就是申请人的状态,包括你的沟通、经历能否打动教授。这3层是逐层推进的,有的时候因为你的实践基础好,你的GPA可能刚刚能够达到要求,但老师也要。最怕的是“学傻”型,什么都拿不出来,只剩GPA,那成功概率就很小了。尤其是申请授课式,因为大部分授课式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本科在学校做社团,这个能加分吗?比如做到社团的部长甚至社长这个级别。
首先,申请人基础情况不能低过最低要求。其次,你通过这个社团获得了什么样的提升。其实港校,更愿意去找未来会成为社会栋梁或社会精英的申请人。这更像是一种投资,一个大学一年培养一千人,那么这一千人再过十年如果都在中上层社会,那么这个学校一定差不了。
很多教育机构提供欧美或五百强公司的短期实习(且收费不菲),这些经历在简历里是否会成为亮点?
这种项目开眼界的作用肯定有。具体还有没有其他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Proposal, CV, PS之间有联系吗?
很多申请人失败就是因为不会准备PS和CV,没有把这个关系梳理好。去年Will做了一些港大申请文书的辅导,100%都成功了。其实proposal, CV, PS它们是互补的。这三个中的信息不应该过分重叠,比如说PS里写的东西、推荐信里就不必要再提,更高度提炼的信息就是在CV里,但是CV里体现的东西又不一定非要在PS和教授推荐信里体现,这需要个人把握整体文书规划。Research Proposal是申请MPhil/PhD才需要的。
在简历写作这方面你有没有什么建议?比如你在“薄扶林村重现古道工程”这件事,换做有的人就会写进简历,简历满满一片都是实习或社会实践。
我觉得在CV里堆砌社会实践作用不大,首先,简历一定要简化,要突出重点,不重点的东西就不要强调。就拿“重现古道”这件事假设一下,这可能是一个学生三年唯一的一个社会活动,那也有可能是一百件活动的其中之一。这个东西放到简历里有没有用呢?在我整个的申请过程中修路其实跟港大没有关,但是我想体现的是修路和我的社会责任感相关,跟我的参与精神相关,跟我的价值观甚至说港大的精神相关。拉到这个层面之后,简短的几句话就能体现出我个人从思想上是符合港大要求的。
在您的帖子中说被名校录取也要靠运气,是否因为很多学校不是按照综合打分,择优录取。而是不同背景都要选出一些人,以保证录取学生的多样性?
对,这个不仅是我的专业,很多其他专业也是这样的,不少专业会分批次、逐步录取。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是不是会统一审核呢?其实有时候是不公平的,早申请和晚申请肯定是不一样的。
“小米”是什么?
小米是来源于网络语言,指的学校负责申请方面事务的秘书。有关申请的问题可以直接邮件“小米”。邮箱在官网都有公示。
可以一个学校申请多个专业吗?
一个网申账户可以申请多个专业。
如果我用两个不同的账户,申请同一专业,因为滚动录取,这样被录取几率是否会增加?
不会,因为你的基本识别信息不变,比如姓名,生日,证件号码等。
申请递交之后的流程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有三种可能:需要面试,直接给offer,被拒?
主要是这三种。此外,有些专业有笔试,有些专业不发拒信,直接默拒。
港大网申时填写完申请表之后有一个“给推荐人发邮件”,这个具体指什么?
不同的专业验证推荐人的方法不同,有的专业要求在写推荐信的时候要把推荐人的e-mail写上,推荐人要从比较权威的位置和角度来说出你值得推荐的方面。不过你的推荐人真的了解你吗?有时候教授会给你的推荐人发邮件确认一下,询问这封信是否是其本人撰写,所述内容是否属实。
“推研信”到底是什么?
各专业在录取前会成立选拔小组,由该专业的教授和任课教师组成,他们会先筛选出一批比较合适的申请者。虽然选拔小组认定申请人资质不错,但是申请人可能没有语言成绩或者申请人还没毕业因而不知道最终GPA是否能达到最低要求。所以选拔小组筛选后的名单要发给学院或研究院,由他们来审查该申请人的材料真伪,以及最终材料是否能达到最低标准,再次衡量其是否可以被录取。根据上述流程,可能有极小部分人收到推研信却因为材料问题被刷掉,但是对大部分申请者来说有了推研信就可以确定被录取了。
也就是推研信不等于offer?
是的,两者间没有必然联系。
推研信和waiting list一样吗?
推研和waiting list还不一样。waiting list相当于合格的申请者已经足够时多出的备选名单,举个例子吧(但不是所有的案例都符合):现在一个班要招30人,内地招5人,已经招满了。不过现在还没开学,还没到9月1日,所以港大也不知道这些学生到底会不会都来,有可能他们拿到offer但没来。那么这个时候就从waiting list取一个排名比较高的申请人录取到该专业。
offer都有哪些种类呢?
offer分为conditional和unconditional/firm两种,应届一般都是conditional,一般要求包括:平均分数、语言成绩、是否拿到学位证等。
AD是什么?
AD就是admission,和offer没区别,只是不同的叫法。
拿到offer之后就要交钱?
对,需要交留位费。交完后,港大会给你相关的文件,包括选宿舍、注册什么的。所有流程都会有邮件提醒,随时查看即可。
留学咨询请拨打020-83750663
更多留学资讯,关注广州新东方前途出国 https://liuxue.xdf.cn/guangzhou/
地址:越秀区豪贤路102号汇德国际大厦28楼
(地铁农讲所C出口右转德政北路前行5分钟)
官方微博:@广州新东方前途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