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大学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们的眼光已经从标准化考试的成绩转向了所谓的课外活动。于是乎,去非洲的活动爆满了,去亚马逊的科考活动爆满了,去北极的探险活动爆满了...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就是美国名校要的“课外活动”吗?
一个博士的头衔意味着什么?
显然这是对美国名校要求的误解。课外活动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些活动中体现出的,或者锻炼出的品质才是美国名校所看重的。
我一直的观点是,抛开这些高大上的活动本身和与之关联的荣誉,看看这些活动在你身上留下的烙印,这些才是美国名校们最看重的东西。
我经常会问家长这样的问题:如果给你的孩子一个面试的机会,你觉得你的孩子征服常青藤的招生官?其实,课外活动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和经历是不是给孩子们注入了精神的力量。而这些精神的力量可以体现在孩子们所有的行动中,包括面试中。
评论原文 | "任何时候激情都胜于智力"- 谈常青藤招生标准
Amy是我多年前在洛杉矶面试过的一个女孩,当时她正申请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她看上去很普通,给人的印象不深,但举止温文有礼。看过她的成绩单,我并没有发现她的优势所在。她的成绩的确都在平均水平以上,她的SAT成绩也很好,这证明她有能力应付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业,但成绩比她好的大有人在。
接下来,我浏览了她参加过的活动介绍,而上面只有一项活动而已。她没有多少社交生活,因为她的朋友圈子,除了科学狂,就是和她一起在当地基督教青年会(YMCA)工作的志愿者,她每周要在那里志愿服务40个小时。在我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之前,我问她闲暇时间喜欢做些什么。她告诉我喜欢看“探索频道”,尤其是关于医疗技术突破方面的内容。有时候为了看完一个有意思的节目,她甚至会熬到深夜。
当我就在她的申请上的只有一行的项目深入询问时,她一股脑地把自己的经历全说出来了。原来,她的小弟弟很早就被诊断患有自闭症,从父母的行动中,她学会了帮忙照料弟弟,并和父母一起成了自闭症的行家。她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解自闭症和最新治疗方法上。
Amy有一个目标,就是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自闭症的治疗方法。虽然年纪轻轻,她却拥有出色的关于自闭症的知识主体架构,这些知识积累来源于:她对这一疾病的科学调研,她在当地基督教青年会(YMCA)为大量自闭症病人服务的实践,还有她的亲身体会——这种疾病如何影响病人(她的弟弟)及其照看者的日常生活。
在这个面试的季节,我面试了很多出色的人,他们或者写出了复杂的计算机程序或游戏,或者在各种学术比赛中获奖。然而,我惊奇地发现,Amy已经获得了美国所有顶尖大学提供的奖学金。为了争取她,在顶尖大学之间居然出现了竞争,因为我们都知道,任何时候激情都胜于智力。最后,麻省理工学院输给了斯坦福大学,因为除了全额学费奖学金之外,斯坦福还给她提供了额外的奖学金。
平衡是一个在各个领域都被频繁提到的词。教育者们强调培养儿童多种兴趣以求平衡。我经常面试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总是带着一张令人印象深刻的单子,上面写满了他们参与的各种课外活动:运动、音乐、公益服务、学术活动。看起来,他们的发展是平衡的,但我却看不到那个真实的人。在真实这点上,Amy却是清晰的。
自我到中国以来,每年都会看到这样的人被录取—他们不只学业优秀,而且对某种东西怀有全然的激情。
发掘孩子的激情:兴趣与动机
那么,为人父母的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发掘激情,并且帮助他们聚焦于此,不被其他事物吸引开呢?我们又如何判断哪一种激情转瞬即逝,而哪一种激情可能持续终生呢?《自主学习》一书的作者伯林·伯格提出了一些激情的表现特征:
+专注:一般人只能做十分钟的事,他能专注一小时,不会轻易被打断或分心。
+坚持:始终坚持到底,即使失败了,也会收拾残局,从头再来。
+没有时间感:忘记了时间,经常忽略正常作息,不分昼夜,废寝忘食,讨厌别人干预。
+不觉得疲倦:经常废寝忘食,只要他开心,即使体力透支也不觉得苦,他可以因而不休息,不睡觉。
+动机十足:短暂休息之后,他会很容易继续工作,如果需要他人协助,他会找人帮忙,解决问题后,又投入工作。
《八个宝盒,让孩子活出精采人生》的作者提到要启蒙孩子的兴趣,必需:
+时时留心:多留心,能轻易找出孩子好奇的事物,引发兴趣,长时间也许会成为专长。
+不吝鼓励:以实际的语言及行动的鼓励激发孩子兴趣。
+弯下腰来:试着弯下腰,看看孩子的眼里有什么新奇的东西。
+听孩子的话:当孩子有话要说,请静下来听他说心里话,因为,最了解他的还是他自己。
+适时奖赏:适时奖赏不是要求儿女因而成为大师,而是把事情做得更有趣,让自己开心。
2008的那个夏天,当美国国的排球队接受采访时,人在动机方面的不同得到了生动地阐释。美国排球运动员告诉记者,她们选择打排球是因为她们热爱排球这项运动远胜于其他事情。而中国运动员则告诉记者,她们选择排球是因为她们有赢得金牌的最大可能性(其中许多人说她们太矮了,不可能在其它运动中取得成功)。
我能生存吗?
期末的论文交上去,分数会输入到电脑系统里,用电话去查。一口气喘过来,若干天后,查到三门功课都是“A”。长出一口气:我活下来了!当然,按照这样的“燃烧生命”,我前三年所有课程得到的是清一色的“A”和少数几个在全学校系统里极少出现的“A+”。这里当然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归功于我出国前的第二语言教师的工作经验,这些经验给了我在专业里竞争的实力,今后我会专门再写出来。
我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前三年,到了第三年的后半段,我的阅读速度稳稳地超过了每小时400页,写作也从最初的每页四个小时达到了一个小时完成一页,打字的速度更是直接达到了专业打字员的水平。只是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病,就是我写的东西一定要经过语言校对。相比在国内上中文系的时候,在导师的倡导和鼓励下,常常标榜洋洋万言写完都不需要修改,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学校提供相关的免费辅导服务,但是因为都是勤工俭学的学生在作,对付本科生简单的作业没问题,而象我这样在文科领域里(偏偏还是语言学)作深度研究的文章,他们修改起来很吃力。我后来都是按照每小时七美金的行价付钱给我的同学,请他们帮我看的。
随着课程逐渐完成,就要准备开题报告,申请做学位候选人了。到了这时,那个不知是否真能够实现的终极命题:“读完领域内发表过的所有文献”横在了面前。
出国之前,还在大学教书的我一次听一位前辈同事介绍他的留学经历。他应该是在耶鲁,读的要么是历史学要么是教育学,反正是文科的专业。当时他说终于拿到博士候选人资格了,可以松一口气,回国探亲了。我那时也不知这个候选人资格有多么要紧,难道你在读博还不是候选人吗?反正记得他说,为了通过这个候选人资格考试,他要详细读完导师指定的100本书,还要读完另外200本比较泛读的指定书。到了考试那天,胸中已经有了这300本书了,带上太太和另外一个朋友做助手。他在一间房间就导师出的题目写文章,助手们在隔壁帮助打字排版,整整一天时间才把考试文章叫出来。当时听了只是觉得比较新奇,哪里能够理解个中的艰辛。
博士学位候选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位子,一般简称ABD(All But Dissertation =除了论文以外全有)。UCLA和其他很多学校还专门在此设置一个过渡性学位C.Phil.(Candidate inPhilosophy)(顺带说一句我的博士学位叫Ph.D. = Doctor of Philosophy,都是跟着哲学来的,可能是从古希腊时开始的)。有了ABD就可以不再在学校注册交学费了,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论文,同时可以出去找工作养家糊口了。在找工作的履历表上也可以明确填上这个学位,被视为高于硕士的一个学位。要得到候选人资格,需要学完指定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完成开题报告并通过一场口试。这个开题报告可不能小看,它首先要涵盖阅读领域内所有已经发表的文献并写出书评这个部分,(也就相当于我那位前辈所描述的读300本书的部分),还要从方法论角度论证论文研究采取的方法,再做一个小规模的实际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准备这个开题报告的过程需要一到二年,这期间“论文准备”本身可以作为一门课程并获得每学季12个学分,这样可以确保全职学生的身份。实际上对于在读的研究生来说,最大的事件就是候选人资格的口试了,因为一旦口试通过了,这名学生成为ABD,也就从学校的活动中淡化出去,自己做论文去了。前面所说的燃烧生命所学过来的头几年的课程,就是围绕着开题报告的准备来设置的,从技术上说是要达到学校的相关学分要求,从内容上说是任课教师结合自己比较有心得的研究成果把领域里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文章引入学生视野,这正是所谓的打基础。在完成这些指定课程所需要的三、四年期间,自己论文的题目和大纲、跟哪几位导师等也就都逐步成型了。
我们是导师委员会制度,要求必须由三位本系教授、一位(理论)语言学(Linguistics)系教授、一位外系教授组成。我请到了语言学系的时任系主任、还有东亚研究系的一位日本教授。UCLA的语言学系也是多年的全美排名第二(因为乔姆斯基的存在,麻省理工第一的位子是无法撼动的),东亚系因为我们地处太平洋海岸,也是鼎鼎大名的。好吧,反正是顶尖的排名,就会带来顶尖的代价。看看教授们是怎么表现的吧。
我们的口试不是采用集中考试的方法,而是一个和导师委员的教授们不停切磋的过程。每一次我自己觉得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召集委员们开会(其实就是协调大家的时间,老师对学生们都是很好的,很好说话)。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审查我的开题报告是否可以通过了。事先当然他们都拿到了我交上去的当时报告的文稿。排名数一数二的专业,都是泰山北斗的教授,他们不能让学生拿出一份东西,同行一看,这东西多年前我早就搞过了,那这些导师的面子往哪儿放呀?于是,会有委员问我,某某某哪年发表的叫什么什么的文章看过吗?自然不在我报告的书评部分,自然我也没看过。好,这篇文章有什么什么的意义,回去看吧,看完写进书评里。其他委员也是学富五车的呀,一听,这我也是有学问的不能让其他委员看低了我呀。于是说,还有谁谁谁,什么什么看过吗?好,这下又一大堆文章!再看再写。这样个把个月以后再约委员们开会,也不知是荣誉的崇高、自豪的捍卫还是学识的炫耀,反正我又会领回一大堆文章书目。在这个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和任何研究领域相关联的研究文献要想都看过,谈何容易呀。
这段时间里,我有多么怀念我在国内(也是响当当的名牌大学的中文系)一位教授的教导: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我在这里就别惦记着抄了:把所有前人的研究都要看过、写下点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提出自己的新东西,根本就没有抄袭的土壤。我的论文完稿后,仅引文目录就有几十页,这实际上也是一篇博士论文的一个价值,给同行和后辈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资料库。
等到所有导师都认为我的开题报告可以通过了,我们会设定一个日期举行口试,到了这一步只是形式了。这样安排的逻辑是“人性化”:只要学生够努力,不断地去和导师们切磋,就一定可以通过。可是看到吗,在我就读的这样一个顶尖排名的环境里,这可是一个无底洞,知道他们觉得把我已经“搓”到快没人性了,才会抬手放我通过。是不是把文献都读完了呢?这实在不知道。但是有一句话可以挺直了腰板大声说,在当时,我论文题目下的范畴里,不会有人比我读得再多了!这,至少是排名第一的专业带出学生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