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专业能学么?相信我,这是个我已经被问过无数次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来历我特别理解。一方面,媒体上时不时就有生命科学的大新闻,任谁看多了都会觉得"21世纪真的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另一方面,也总有人会说生物专业毕业以后出路不行,收入低,也很难找工作。甚至有人调侃,说"21世纪确实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是要到21世纪末才是"。这种看起来自相矛盾的信息,自然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
那到底真相如何呢?我先给出一个我个人的结论:生命科学的知识一定要学,生命科学是一个快速发展前途光明的产业赛道,但是生命科学的专业却不一定要读。
这话听起来可能仍然是自相矛盾,我来仔细说说。
先说第一句,"生命科学的知识一定要学"。
这是因为生命科学在所有学科当中,可能是和我们的生活产生最多交集、对我们的生命产生最深影响的一门。在那些常见的大学专业里,可能只有经济学能产生类似的影响力。
更具体的说,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主流科学论文和科学新闻里面可能有一半都和生命科学相关。如果你不懂点生命科学,很多时候可能新闻的标题都看不懂。其实看不懂倒也就罢了,更要命的是还很容易被误导。你不妨问问自己,你已经多少次在新闻上看到科学家做出了什么关键发现,已经快要攻克癌症了?你又有多少次在自媒体里看到各种激动人心的生命科学突破,从长生不老到脑机联网,从什么食物吃了抗癌到哪些东西千万不能碰,但是完全无法分辨真假了?
还有,人类关于疾病的知识正在越来越深刻的与生命科学相结合。拿癌症做例子,哪怕就是十几二十年前,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无非就是哪里长了个肿瘤,多大,早期还是晚期,然后手术化疗。一般人还是可能基本理解的。到今天,很多时候医生们会用各种非常复杂的生命科学技术来做更精细的诊断,肿瘤是什么细胞、什么基因突变引起的,有没有对应的靶向药物,对免疫治疗反应如何,什么时候该考虑换药。今天的癌症诊断报告,一般人可能还真的读不懂。我们固然可以吧所有问题放心的交给医生,但是我们也肯定会因此失去对生命的掌控感。
而在更长远的尺度上说,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的改造其实还刚刚开始。在我们这代人有生之年,我相信我们会看到很多科幻的场景真的发生。科学的管理生活方式,用手机APP定制每天的食谱和运动,让我们轻轻松松避免得病,长命百岁?肯定会实现。通过检测基因预测自己的健康状况、疾病风险、甚至是人格特质?肯定会实现。通过修改基因让自己的孩子不得某些疾病?很可能会实现。通过芯片让我们的大脑更强大?有可能会开始做到。把人脑和计算机连接起来,甚至把人脑和人脑连接起来,实现人类智慧的直接联网?同样已经开始在探索了!也许只需要20-30年,生命科学将会成为类似于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的人类世界基础设施。你说,是不是确实需要学学这方面的知识呢?
再说第二句,"生命科学是一个快速发展前途光明的产业赛道"。
之所以要讲讲这个,是因为不少人对生命科学的职业发展有很多疑惑。在知乎上,"生化环材"是著名的四大劝退专业(生物,化学,环境,材料),收入低工作差没前途。客观的说,相比计算机、电子、金融等等这些在过去这些年明显收入更高、前途更好的职业方向,生命科学的职业发展是有不少问题。
训练时间特别的长:很多相关工作都需要博士乃至博士后训练,也就意味着可能你需要到30岁以后才能真正进入职场;
收入水平相对确实很低:很多时候博士博士后也就拿两三千块的生活补贴,就是工作了起薪大概率也很难过万;
就业机会也不算多:长期以来国内特别缺乏真正需要生命科学训练的专业人才,以至于很多毕业生都去做了类似试剂销售之类的低端工作,毕业就转行的更是大把大把。而更多的同学早已转行,做的工作和生命科学毫无关系,比如说媒体、比如说影视编导、比如说二级市场基金经理、比如说咨询公司顾问。
但是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件事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生命科学作为职业和产业赛道的春天其实已经到来。之所以会和很多人的观感产生矛盾,套用一句话说,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其实这个趋势的到来并不让人吃惊。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在第一点里我已经证明过了,如此重要的学科自然会被政策和资本的力量发现和支持。
如果你查查国家的各种产业发展政策,比如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你会看到无论提法怎么改变,生物医药都是必然会出现的战略性产业之一。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卫键委等职能机构的强力改革也为在中国做创新药物研究、生物技术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
资本自然也早就看到了机会。特别是在近些年,赚快钱的行业——从房地产到互联网——都在逐渐放缓和饱和,大量的资本已经在进入生命科学相关产业。你可能注意到了,科创板第一支股票就是生物医药公司微芯生物,而在一级市场,各种投资和并购更是每天都在发生。实际上因为这方面我们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同样的技术、同样的产品,在中国往往能拿到高得多的投资和估值。这也反过来吸引了大量的海归专业人士回国创业。在北京亦庄、在上海张江、在杭州苏州深圳,生物技术公司的数量在快速增长。
所以在我看来,从职业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门,生命科学正在进入春天。也许仍然刚刚乍暖还寒时候,但是距离山花烂漫已经没有多远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进入的行业。
好了,我们再说这第三句,"生命科学专业不一定要读"。
这就有点反直觉了对吧。我前面关于生命科学的重要性、生命科学相关产业的前途吹了那么多牛,怎么转眼就劝大家别读这个专业?
其实道理说起来很简单。
那就是,今天大多数大学和研究机构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系统,其实根本就不足以培养真正具备生命科学知识和思维方式、能够在生命科学产业当中发挥作用的学生!
我稍微展开一点。我想你可能对中学课程的内容还有那么一点点印象。我想请你自己回忆一下,中学生物课给留下了一个什么整体印象?我想,你应该会觉得琐碎、没有规律、大部分都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多种学生会这么和我讲:他们觉得中学生物课很像中学政史地这种文科课程。
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个问题可不是只有中学生物课才有。本科、研究生课程也有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他的原因,生物现象和生物系统非常复杂,研究动物和研究植物的都是生物学,研究人体系统的结构的和功能的也都是生物学,研究生态系统演化和研究细菌分裂繁殖的也都是生物学。这些信息层层叠加,就把生物学的学生教育系统弄的门类繁多,纷繁复杂。还有,生命现象的一个特点就是充满了各种例外,这就导致了好像找不到任何类似万有引力定律或者元素周期表那样的规律性法则。大家学习起来当然觉得会陷入细节当中,觉得什么都得死记硬背。
而相反,今年来真的在大力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那些思维方式和工具,比如各种生命科学研究仪器的发明(比如对于结构生物学非常重要的冷冻电子显微镜),比如对生命科学研究至关重要的很多技术方法的发明(比如DNA测序),比如对大量生物数据的分析和建模能力(比如基因组数据分析),比如跨界思维能力,比如严谨的数理推理能力,甚至是任何自然科学都特别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解读能力,国内生命科学专业的培养系统却涉及很少。
一言以蔽之,生命科学教育的结果是让学生记住了一堆琐碎细节,但却没有太多可推广、可应用、可迁移的能力。
结果是什么呢?我引用北大欧阳颀老师的一句名言,
生命科学专业的教育,"不是education,而是de-education"!这话很尖锐难听,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问题。
这样一来,结果就是虽然生命科学很重要,生命科学机会很多,但是很多时候却往往是来自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学,计算机,化学,心理学,大数据科学,工程学……)跨界进入生命科学问题,做出了最重要的工作。而对于真正生命科学科班出身的人来说,如果他们找到能够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当然很好,但是如果对生命科学失去兴趣,那么因为自身能力主要局限在生命科学的很多琐碎细节信息上,不具备跨行业的迁移性,将会很难在其他行业顺利就业,这样反而会反过来降低生命科学专业毕业生的议价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学生命科学知识,很多人应该进入生命科学产业,但并不一定要读生命科学专业的原因。实际上基于上面的讨论你应该能想到,只要你对生命科学的问题有关注和兴趣,很多不同的专业背景可能都能在生命科学领域找到发光的舞台。
好了。我在简单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1. 生命科学正在变得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越来越重要,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一些生命科学的知识;
2. 中国的生命科学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在未来20-30年,将成为类似今天移动互联网行业这样的社会基础设施。在这个过程里,生命科学产业将会创造巨大的机会;
3. 但是,因为当下生命科学学科教育的自身问题,我并不特别建议大家一定要读一个生命科学专业。因为这门学科的特性,很多不同的专业背景都可以在这个领域找到机会。
当然如果你本身非常喜欢生命科学专业,那真心推荐你选择美国深造。相比国内大学按部就班的教学以外,美国大学更希望学生找到学生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希望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美国大学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注重学生批判式思维的养成。在美国每一堂课都和现实紧密联系,同学和老师积极互动。中美教育,一个是标准化的教育体系,一个是多元化自由的学习氛围。一个教授知识,一个学会能力。一个重考试一个重创造。一个重记忆,一个重理解。
大家如果有更多的问题,可以来咨询石家庄新东方美研团队,我们始终认为,留学咨询真正的卖点从来不该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优势以及一些简单的申请经验的积累,真正能产生价值的其实在于对于不同领域申请绝对的专业程度,而这也正是我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资本。如果你在准备申请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又或者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无法handle一切事宜,再或者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按时完成申请,那同样欢迎选择石家庄新东方留学咨询服务,相信我们的专业一定会让你的申请事半功倍。
留学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