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这个产业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硬件部分相对比较强,再加上现在人工智能的潮流,使得中国的硬件和人工智能结合,也就是所谓的机器人,爆发出了空前的生机。
一,工业机器人的市场
工业机器人的开发,非常看重协作。协作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就是机器和机器的协作;另一重含义更重要,就是机器和人的协作。在传统的厂房里面,机器人是和人完全分隔开的,因为机器人动作很快,而且机器臂挥舞的时候力量也很大,一旦碰到人就会出现严重的工伤事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把机器和人隔开,机器和人的协作当然就不好解决了。现在发展的协作型机器人,能够对人有很明显的感知,当你离得远的时候,它用原来的速度运作,非常得快。当你离近了以后,它的速度会缓慢下来,避免吓着你,同时它有很强的感知能力,一旦它产生了触碰,它会迅速停下来,不会对人造成伤害。
为什么要搞协作型机器人呢?它的理论就认为人和机器的协作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在生产线当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全部由机器完成的,还需要人的协作参与才能做到更好的产出。
从咱们自己中国东南沿海的变化,可以看出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很大,机器替代人在中国早就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情了。应该说在过去十年里,东南沿海大量的企业都在实践着机器替换人,而且一直在不断地升级,这个升级到今天都没有停止。
顺便说一句,这也是我们判断为什么中美贸易摩擦出现之后,很多人都在喊中国的产业会向东南亚转移,而我们坚定不移地认为这个转移不会发生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呢?
因为其实十年前中国的机器替换人就已经进行了,今天东南沿海但凡有竞争力的企业都大量地采用了机器人。而如果你向东南亚转移的话,你虽然用到了当地的廉价劳动力,但是当机器替换人都完成了,从机器生产再换回人工生产,可能性几乎为零。也就是说你搬到东南亚看似省了人工的钱,但是实际上你的生产状态、生产能力反倒变得更原始,这肯定是各个厂家都不会接受的。
所以我们说不要忽视中国各个产业自主的科技升级的动力,因为随着竞争的加剧,各个企业自然就会向科技升级,也就是说中国的各个企业对机器人的需求是非常明显、非常旺盛的。
二,工业机器人因何陷入瓶颈
1, 机器人的柔性
讲协作机器人的发展,一定会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做柔性,柔性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机器人是个多面手,它可以干这件事儿,也可以干那件事儿,而且可以很容易地切换,你今天让这个机器人干这件事儿,明天做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让这个机器人干另外一件事儿。你只要手把手地教它做一件事儿,带着它做一遍,它就可以重复无数遍。那你下次再教它做另一件事儿,它也可以迅速地学会,这一点真的很难。
2,非标自动化
但是实际上,现实的企业并不是这样的需求。绝大多数企业的流水线上需要的机器人叫做“非标自动化”,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标准地操作,但是要求自动化,它每次处理一个操作都会和前一个操作有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它处理的样本是非标准的,但是它的动作能够自动化。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非标”在一定的限制之内,它的每一个操作并不需要经常地转换,比如说我为某个产品做喷漆,因为这个产品的外观每一件都不一定相似,所以我喷漆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我并不需要这个机器人今天喷漆,明天去干电焊,后天去干其他的工作。也就是说一个机器人虽然要求有一定的“非标”特性,但是它的操作基本上是固定的,这个机器人一旦安装之后,它的功能就不再需要作调整,这种时候过度地强调柔性,反倒使得你的产品成本过高,在没有需求的市场当中难以推动。所以我们讲机器人,不是在工业制造当中没有需求,而是工业制造的需求和现在的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3,视觉识别
现在人工智能进展得非常快,尤其是一个突出的突破来自于视觉识别领域,也就是说机器人的视觉识别能力越来越强。当它能够做好视觉识别和大量的智能分析以后,再辅以一定的柔性设计,就能够做到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说在一个操作环节当中,它的柔性程度越来越强,智能性程度越来越强,以前很多的非标操作现在都可以被机器人做到了。但是依然没有进入到,一个机器手、一个机器臂需要完成所有环节的阶段,也就是说其实机器替代的是每一个人。
我们去设想一下,当初由人来完成的流水线操作,也不是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工序,而是一个操作分成20个工序,每人熟练地在一个工序上操作。现在机器替代人也不是由一台机器替代20个工人,而是由一台机器替代一个工人。
这20台机器组合形成一个流水线,替代了原来的工人做成的非自动化的流水线。所以这种时候,并没有一台机器可以替代20个人这样的需求,也就是说“过强的柔性”反倒没有市场。
所以我们说那些最前沿、最尖端的机器人碰到了市场瓶颈,但同时机器人却呈现一个购销两旺的状态,也就是说中国机器人的购买每年都是不断地攀上新的高峰的。所以可以预见,未来的机器人产业一样会很活跃。
三,工业机器人真正机会在哪儿?
在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集成商扮演重要角色,集成商做什么呢?就是把机器人拿来做到用户的生产线上,使得这些机器人集合到一起,能够完成用户的需求。相当于机器人公司卖的是一个一个机器臂,但是这一个一个机器臂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需要的是用20个机器臂合在一起,每个机器臂完成一个人的工作,这20个机器臂的工作合到一起,完成了一个过去由20个人完成工作的流水线的职能。这个职能是需要集成商来完成的,也就是说需要把这20台机器组合到一起,而且每台机器人定制化去完成每个人做的工作,形成对人的替代,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由自动机器人组成的流水线,这个职能是集成商的职责。
集成商在整个机器人产业里,就无疑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一方面,它需要对每台机器去做适配,使得它能够完成人的工作;
另一方面,其实是由集成商,而不是机器人来完成协作的工作。也就是说集成商需要完成流水线上机器人之间的协作的布局;
第三,集成商如果再加上更多的人工智能处理能力,就使得机器人的潜能被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也就是说机器人的硬件,甚至软件不用太多的升级就能完成今天的任务。
所以说,未来的两三年当中,集成商的市场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也就是说集成商只要利用现有的机器人能力,再加上人工智能能力,它就能够完成越来越复杂的任务。这里面就有两个标准值得我们去借鉴、分析,能识别出来哪些集成商在未来机器人产业中会胜出。
第一,就是集成商的研发能力。以前集成商被认为是所谓搬箱子的,只需要把机器人放到一起就好了。但是未来集成商需要有自己的研发能力,也就是说要有自己的机器视觉、识别、判断,甚至对机器人有一定的操纵控制能力,这样才能使得机器人的柔性被进一步地发挥出来,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工作。
第二,就是要考察集成商的专业性集成能力。因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自动化的特点和需求,所以集成商也不是万能的,往往是在某个行业里形成积累的集成商更容易胜出。
其实现在中国已经出现了这样一批集成商,因为它们以前做的集成任务往往有一些行业的特点,所以它们在这些行业里形成了积累之后,后续这些行业其他的企业需要的集成的需求,它们就能够更好地满足,而同时又会进一步强化它们在这些行业里的集成能力,这也会变成它们一个独特的优势。所以我们说未来有自主研发能力,在某些行业里有专长的这些集成商将会胜出。
当然第三点也非常非常地重要,就是说以前集成商因为被误以为只是搬箱子,所以它们的科研实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但是实际上集成商本身的科研实力是不容小觑的,一方面就是它们在行业里需要充分地挖掘行业特色,做出更加具有行业特色的整体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由它们来整合机器人的操控和人工智能的各种处理能力,是最好的结合点。
所以,其实对集成商来讲,如何提升自己的科技含量、科技实力,同时告知公众,让公众理解自己在整个机器人产业当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未来那些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同时有非常明显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积累,而又能够站到前台,告诉这个产业如何协作,未来在哪儿,如何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集成商,将会是未来的真正胜出者。
大家如果有更多的问题,可以来咨询石家庄新东方美研团队,我们始终认为,留学咨询真正的卖点从来不该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优势以及一些简单的申请经验的积累,真正能产生价值的其实在于对于不同领域申请绝对的专业程度,而这也正是我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资本。如果你在准备申请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又或者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无法handle一切事宜,再或者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按时完成申请,那同样欢迎选择石家庄新东方留学咨询服务,相信我们的专业一定会让你的申请事半功倍。
留学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