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的职业发展道路
1. 国际非政府组织
2. 政府间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有两类主流的划分方式,可以分为:
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全球性国际组织
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我们以联合国的国际公务员为例带大家看一下有哪些就业机会供我们选择。
联合国的国际公务员主要分为三种:D类、P类和G类。D代表的是director,即高级管理人员;P代表Professional,即专业人员;而G则是General,即一般事务。
D类属于领导类职务,部分是在联合国内部一级一级晋升上来的,另外一部分则来自各国直接派遣,比如我国各部委派驻到联合国的工作人员。
G类属于基础性岗位,大多是行政、秘书等辅助性雇员,一般从机构所在国当地招聘。
P类是联合国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于想加入联合国的高校毕业生而言,最常规的方式,是参加联合国的YPP考试(即青年专业人员考试)。
**获得国际组织实习机会一般分为四种:
一是通过目标组织的专业考试,进入人才储备库,获取候补机会,如联合国的青年专业人才(YPP)项目(除YPP外,还有UNV、JPO等国际组织人才选拔方式);
二是通过各国际组织官网直接获取就业信息;
三是通过国家各部委平台,比如如高校毕业生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服务平台”http://gj.ncss.org.cn/,人社部的国际组织人才信息服务平台等;
四是通过高校就业办网站的相关专栏;
申请实习及工作的流程包括在线申请、简历筛选、综合素质笔试、面试、确定录取等环节。
所谓“站的高望的远”,在国际组织就业赋予从业者们更高格局、更大平台、更具跨文化的经历、更透彻看待事物的视角,凭借在国际组织及相关NPO的宝贵经验积累后有如黄泓翔、李博伦这样的青年才俊(二位均入选2018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名单)创办了自己的事业,迈入了另一个“改变世界,造富人类”的新阶段,在不到30岁的年龄便起步创业且获得福布斯荣誉。
不得不说,以上两位年轻人的职业成长速度着实惊人,“职业成长速度”作为我们在做职业规划过程中建议学生必要考量的三大维度之一(另外两大是“收入水平”和“工作强度”),也是很多积极向上年轻人相对于“高薪”而言更为看重的。
我有一再强调职业规划过程中“行业分析”部分的重要性,这是每个人在职业规划过程中需要投入最大精力的部分,在这其中“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朝阳夕阳趋势判断”是选择职业发展时非常有必要纳入考量的一个子维度
这里我为大家罗列一些事实以及建议,供大家参考,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全球化格局下国际组织就业的前景广阔,祖国需要更多青年才俊投身到国际组织的事业中去,也正不断加大力度鼓励和支持优秀大学生在相关领域的职业发展。
在当代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格局之下,国际组织,特别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改革开放、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和领域的积极贡献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为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我国在2013年还作为主要发起者筹办建立了“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现今在重要的一些国际组织中的中国代表们的占比普遍都呈下降的走势,国家正积极鼓励优秀的青年才俊们考虑投身到国际组织的事业中去,为全球全人类的发展贡献作为中国公民为代表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能有朝一日为祖国在国际上的“发声”争取更为公平的权益。
第二,国际组织方向上的就业与职业发展作为相比为人们趋之若鹜的“高科技、金融、互联网”行业,是优质人才们应当重点纳入考虑的足具“差异化”的选择之一。
作为“门槛高、竞争激烈”的就业方向之一,国际组织的就业与发展却被很多大学生们说忽视,不少学生在“以收入论英雄”的价值取向下和广大大学生们“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去竞相争夺那些劳动力市场上远远供过于求的职位,必然的结果之一便是——每年都有大量极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们最终“落榜”,郁郁寡欢背后,很少有人会去分析整个社会存在多年的“结构化供需矛盾”,也因为一旦职业起步不顺之后,大部分学生在已经失去了“应届毕业生身份”之后实已无力回天。条件允许的学生或许还有机会在之后通过再深造获取硕士学历并重拾“应届毕业生身份”,但终将无法改变“已走弯路”+“未必能够曲线救国”的现实。
一些同学可能注意到国际组织的职业发展上有一个“薪资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这样的特点,但我们千万不可忽略职业发展选择(职业规划的一部分)过程中“收入”只是一个维度,我们可以发现——在职业发展上国际组织赋予了年轻人们极高的成长速度,厚积薄发和水到渠成之下,职业发展在初期积累之后我们将用于“由上至下”的广大发展空间,不论是继续留在“国际”平台、NPO还是进入市场化的盈利性企业,各扇大门均向我们敞开着。
道理很简单,我们要始终相信——【财富与事业】一定是建立在【价值贡献】的前提下的,如果我们能重心始终专注于【提升自我和服务他人】,一切均是水到渠成,而反之,往往只能事与愿违。
另外我还想强调一点:
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之下,其成长的确定性(或者说不确定性)是不同的,国际组织的职业发展上“薪资不那么吸引人”,但其成长的确定性往往要高于很多学生一窝蜂争抢的“投行、高科技、互联网”等领域工作,那些看似“高大上”的路径背后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从求职过程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再到职业发展过程中持续的高压及不确定性)和在相对成长性较高同时兼具稳定性的职业发展相比(比如国际组织、国家公务员),孰优孰劣是不应有绝对的答案的,职业规划的理念一直都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职业发展上不论是起步阶段入门和过程之中的发展上,其成功率和成长速度在有些路径下趋向于服从“正态分布”,即稳定提升,小概率发生“颗粒无收”现象,而某些职业则近似“幂律分布”,在实际职场上体现为80/20法则和麦太效应。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在国际组织的职业发展有如上所述的“高成长”特点,那么究竟是什么赋予这样的就业平台如此“特权”?这不得不从国际组织的发展史说起,而绝非通过度娘检索一下国际组织的介绍便能理解的。
推荐大家一本书籍《谁将主宰世界》,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马克·梅佐尔所著,在大家开读前值得补充说明的是,我认为这里的中文书名中将governing翻译为“主宰”是不妥当的,会导致部分读者对国际组织先入为主的误解,govern在英文中更确切的意思是“治理、管控”,如果要表达“主宰或统治”之意,完全有更贴切此意的单词可用,比如reign。对西方宪政制度、文化价值观等有一定了解的同学们或许更能理解这里的微妙差异。
【免责声明】
1、个别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善意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2、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