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决睡眠效率,在解决睡眠时长
“人生的失控,始于逐步推迟的睡眠”。人生的进步,也始于高效率的睡眠。
2013年美国最著名的《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科学家们发现睡眠的时候,哺乳动物的脑脊液会进入大脑,清洗大脑细胞。要知道,大脑里面没有淋巴管道,所以脑细胞工作产生的废物平时很难排出去。这个研究发现,小鼠在睡眠的时候,大脑的很多细胞之间会发生间隔,让脑脊液进入大脑,清洗脑细胞,把白天工作的废物都带出来。
你可以想象,就好像白天吃饭的脏盘子放进洗碗机里,晚上一起洗。所以睡眠的一个巨大作用,就是清洗大脑细胞。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大约需要花1/3的时间来睡眠,所以需要对睡眠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那什么是对待睡眠的正确态度呢?我的回答是,睡眠很重要,但睡眠又不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睡眠很重要。
睡眠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大脑健康,以及学习、成长都很重要。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睡眠对人体的作用,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发明的任何一种药物。医学上、心理学上有无数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有趣的例子。
研究者让两组随机选择的受试者学弹一段钢琴谱,这些人之前都没学过弹钢琴。受试者每个人练习10分钟,然后12小时之后再重复,看能重复多少。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仅有的差别是,一组是晚上学,睡一觉第二天来重复;另一组是上午学,晚上来重复。结果,睡了觉的一组,平均能重复出来的水平比另一组高了25%。所以,家长想要孩子学习好,一定不要熬夜学习,不要相信什么“悬梁刺股”,一定要好好睡觉,睡足觉。
睡眠既然这么有用,我们应该重视,要争取每晚睡个好觉。但为什么又说,睡眠不重要呢?我这里的意思是, 睡眠是一个结果,是身体的自然反应,是老天爷的礼物,你不要去追求它,不要去担心它,要去做对的事,让好的睡眠自然发生。
打个比方,就好像财富一样,不要老想着去挣钱,要去理解财富创造的规律,做正确的事,然后财富自然会发生。不要老去想,今晚没睡够,该怎么办,躺下睡不着,会不会有什么问题;睡到半夜就醒了,是不是“神经衰弱”?
医学上发现,大多数睡眠不好的人,都有这种过分焦虑的特质,容易疑神疑鬼、担惊受怕。那种天天乐呵呵,心里不装事的人,往往躺下就呼呼大睡了。WHO统计的人类排名前100名的死因,没有一个是睡不好觉死的。所以不要担心,失眠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它,不要过分担心。要有那种,“困了就睡,不困就起”的精神。
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关心睡眠呢?
首先我们特别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就是 睡眠效率 。很多人对于自己睡眠问得最多的就是,我晚上只能睡五六个小时,不知道行不行;或者说我要睡十来个个小时,会不会有问题。因为我们脑子里都悬着一个概念,每天要睡8小时。
8小时是一个平均数,不是及格线,所以不用特别担心是不是睡了8个小时。反过来,不管你睡几个小时,你需要关心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睡得好不好。
那怎么判断睡得好不好呢?看睡眠效率。这个睡眠效率既可以定量地来看,也可以定性地来看。
定量就是测量自己的睡眠效率,用晚上睡着的时间除以躺在床上的时间。比如晚上11点上床,12点睡着,第二天6点醒,7点起,那你的睡眠效率就是6除以8,大约是75%。而好的睡眠应该在85%以上。
另外一个定性的方法就是,睡觉的时候,能否躺下就能睡着,睡醒了是否很容易起床,而且会觉得清醒,白天不会轻易犯困。你可以下载一个睡眠监测的App,比如蜗牛睡眠,可以测一下。当然,精确的测量可以去睡眠专科的睡眠实验室,就是睡在医院的床上,通过一些连接在身体和头部的电极测量整个晚上的睡眠状况。
所以,对于睡眠来说,时长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质量。只有把质量解决了,延长时长才有用,否则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容易导致慢性失眠。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使用滑梯模型。说的是睡眠就像滑滑梯,你要爬得高动力足,滑梯光滑没有阻力,就能有效地滑下去,快速进入深睡眠,睡眠自然好。
哪些事情可以帮助你增加睡眠动力呢?包括找到自己的昼夜节律、晒太阳、运动、限制睡眠等方法增加睡眠动力;另外通过设计一些仪式感的放松、降低室温、保持黑暗、冥想或者诱发放松反射、用镁离子盐泡脚泡澡等等减小睡眠阻力,像滑滑梯一样,快速到达深睡眠。
理解了“先提高睡眠效率,再解决睡眠时长”这个道理,关于睡眠的很多问题,你自己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比如,睡到中间醒了,再也睡不着,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立即起来。很多同学问,起来干什么呢?我都会说,该干什么干什么,洗脸、刷牙、工作、看书、锻炼都行。
还有人问,要不要睡午觉、回笼觉?答案是白天的小睡是用来补睡眠不足的,不是补睡眠不好的。那你会说,我觉得没睡够啊,这样起来第二天能行吗?事实通常是这样的,只要你心理上不担心,人的身体对于一两个晚上睡眠减少调整很快。第二天白天你有可能会有短暂的困乏,可以用一个小睡(不超过30分钟)来弥补,但第二天晚上你的睡眠效率和时长都会大大提高。
那如果说,我晚上睡眠还行,但白天有好几次都困得不行,但躺下还是睡不着,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里,还要给大家解释一个概念,就是“困”和“乏”,很多人分不清有什么差别,其实在医学上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英文里,一个叫“sleepy”,另一个叫“fatigue”。
困,是睡眠驱动造成的,主要来自于大脑睡眠中枢的驱动,可以通过睡眠来缓解。而疲乏,可能由很多原因产生,包括剧烈运动、缺水、缺氧、电解质紊乱、心衰等等。医学上甚至有一种病,叫做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描述的是一种排除了一些器质性疾病,但长期觉得疲劳、肌肉酸痛的状态。
有些人白天觉得困得不行,但还是睡不着,很有可能是乏,而不是困。因为如果你要是真困,应该能睡着。这种时候,你可以试试,开窗换换气,或者是不是缺水,或者到户外去走一走,活动活动,晒晒太阳。长期久坐,如果空气又不流通的话,人是很容易乏的。还有一个很常见的让人乏的原因是午餐吃太多,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如果是这种情况,建议你中午少吃一些。
所以,理解“困”和“乏”这两个概念,是一个极其有用的能力。我注意到不少人,白天因为乏趴在那里睡,这样既休息不好,又影响晚上的睡眠动力。真正有效的睡眠习惯是,白天乏了,就出去活动活动,走一走透透气,或者像我在课里建议的那样看看蓝天。晚上倒头就能睡着,全天效率才高。
特殊人群应对昼夜紊乱的三个原则
最后,我给你讲讲特殊人群(上美国网课昼夜颠倒)的睡眠障碍怎么办。
首先,必须要说明,这些情况下,正常的睡眠节律被打破,长期下去,对身体是有伤害的。美国有做过研究发现,经常值夜班的护士们患乳腺癌的几率比一般人群要高30%;长期上夜班开夜车的卡车司机,他们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成倍增加。
这是为什么?
这些情况很可能跟褪黑激素的分泌被扰乱有关。我们之前说过,褪黑激素是人体分泌的促进夜间入睡的激素。但褪黑激素还有很重要的保护机制,就是能够保护身体对抗炎性反应、减少雌激素的刺激等。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体验,生病的时候,睡得好会恢复得快一些。而熬夜的话,可能免疫力就下降了,容易感冒。
因此,晚上睡觉的节律扰乱了褪黑激素的分泌,会让身体有不小的伤害。不管是什么方法,其实都无法完全抵消这种影响。所以如果能避免,最好不要长年处于这种状态。
应对昼夜紊乱导致的睡眠障碍,有三个原则:
第一,要尽可能维持工作需要的节律不变。
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身体其实适应性非常强,对身体影响最大的,不是改时差,而是没有规律。所以,如果你夜里上网课,那就要尽可能让身体感受到晚上就是白天,白天就是黑夜。比如,在晚上工作的时候让灯光亮一些,第二天白天出门时候要戴墨镜,要让休息的屋子完全黑暗和凉爽。
此外,你要尽可能维持这个节律一段时间,不要频繁地变。
同样的道理,倒时差的时候,你要让身体提前按照到达地的时间来运行,通过调整睡觉和吃饭的时间,人为地制造黑暗来适应当地的时间。
第二个原则,可以适量使用一些助眠药品,帮助你倒时差。
并不建议长期服用安眠药。但对于倒时差和上夜班的人,助眠药品是可以短期使用的。比如,你坐飞机到美国,中间有12到13个小时的时差,很多人第一个晚上半夜两三点就醒了,这个时候你如果吃一点助眠药品,比如含有苯海拉明的,可以睡到天明,这样时差可以更快倒过来。
第三个原则是,你需要更加重视食物和运动的作用。
因为睡眠、运动和饮食是健康的三个支柱,睡眠遇到了挑战,正确的食物和合理的运动能够弥补一些,不但能改善身体的状态,还能让睡眠本身效率更高。
比如,你需要争取更有效的睡眠,就可以多吃一些高蛋白+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并且多做有氧运动,积累体内的腺苷。如果需要保持清醒,就尽可能吃清淡的食物,比如沙拉,然后做一些身体的拉伸。
晚上的睡眠是若干个NREM+REM的周期组成,一般一个周期平均是90分钟,人晚上睡4到6个周期,总共是6小时到9小时。如果在90分钟中间被叫醒,人会觉得很难受,很晕。如果是90分钟结束时叫醒,相对就会好很多。
所以,如果有可能,可以按照90分钟(1个半小时)或者180分钟(3小时)来睡。
总结一下内容:
我们在第一部分先讲了对待睡眠的正确的态度,是既重视又轻视。重视指的是努力了解睡眠的道理,训练自己做正确的行为,提高睡眠效率;轻视是指在心理上不要担心睡眠,要有 “困了就睡,醒了就起;今天没够,明晚再补”的心态。
其次,我们谈了谈睡眠里面最重要的概念——睡眠效率,也就是睡着的时间除以躺下的时间;我们最需要关心的是效率,不是时长;我们每天睡眠优化的重点,是努力提高睡眠效率。理解了这个道理,咱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睡眠不好的时候不建议午睡,平时睡不好周末补觉等等习惯。
最后我们讲了因为昼夜颠倒原因导致的睡眠障碍的应对方法,核心原则就是,要尽可能维持相对的节律稳定,不要频繁切换;可以短期服用药物帮助适应;第三是要更注意健康的饮食和运动,弥补身体的伤害和提高睡眠驱动。
【免责声明】
1、个别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善意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2、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