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从表象到本质
材料科学的进展,越来越倾向于从表象到本质。
材料科学的前沿进展可能发生在三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发明或者发现全新的材料,这肯定是前沿进展。而我们寻找新材料的方法,是越来越从表象到本质的。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做材料学相关工作的人,会戏称自己的工作叫“炒菜”。意思是,做一种新材料出来,就如同炒菜,原料放进去,放“少许”盐,再放“少许”醋,弄熟了出锅,就是一种新材料了。“少许”是多少,不清楚。
这其实就是对材料学精度的调侃。很多时候,做材料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在做什么,就这么盲人摸象,也许哪天运气特别好,就能出个好结果。历史上也确实有很多材料就是这么被意外发现的。实际上,在我们的报告中,聚脲涂料也还有一点“炒菜”的意味,用很多不同的原材料进行筛选,最后挑出合适的配方。
但是现在呢,浏览更多的材料就不难发现,无论是计算精度,还是操作精度,都远远超乎想象。推动这些变化的,是我们对物质结构特性的认识。
比如说,王中林院士研制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就已经触及对物质的本质思考了。他先搞清楚了摩擦起电的原理,再设计出了特殊的材料结构,所以才能让材料的每一个部分,都发挥特定的作用。
第二个材料科学前沿进展发生的地方,是对已知材料的改进,这也是前沿进展。
以往的材料前沿突破,“量”的提升就是“前沿”。比如单晶硅,作为芯片的材料,纯度的要求特别高。现在单晶硅中杂质的含量,已经可以低于万亿分之一了。而在之前,单晶硅里的杂质每降低一个数量级,都被看成是一次巨大的突破。
但对比来看现在呢?只是“量”的提升,已经不能被著名期刊录用了,必须要深入到改进的原理,有“质”的提升才可以。
比如课程OLED材料,我们早就知道它可以用在可见光通信领域,但这一次,它能被《自然·通讯》杂志录用,是因为研究者发现了可以提高传输速度背后的原理。这也是从表象到本质的变化。
第三个材料科学前沿进展发生的地方,是我们第一次从底层原理上理解了某种材料。
比如等离激元纳米颗粒。虽然古罗马出现了用这种材料制作的莱克格斯杯,但是直到现在,我们才知道这个杯子为什么在正面打光和背面打光时,颜色不一样。再比如纽结半金属,我们现在刚刚知道这种量子材料是怎么分类的。
材料的原理理解起来,难度特别大。理解这些原理有什么意义呢?
你肯定知道,武打电视剧里的空气波,或者电影里的隐形斗篷,那都是骗人的。但实际上,在真的搞清楚物质底层的相互作用原理后,开发出类似的材料实现那些效果,其实并不是痴人说梦。
材料科学在可能发生前沿进展的地方,都在经历着“从表象到本质”的转变。
同样的,展望未来,我认为“从表象到本质”也是材料科学未来整体的发展方向。
在目前的前沿材料进展中,关注量子效应的成果越来越多。在我们现有的科学体系中,量子力学描述的是世界最底层的规律。关注量子效应,就是我们关注本质的一个表现。
即使不考虑深刻的量子问题,越来越多的材料也在关注更深层的相互作用。
比如说,光、热、电这三种能量形式的转化原理,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难题。这个问题放在太阳能领域,就是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太阳光照在一种材料上,这些光怎样尽可能转化为电能呢?只有彻底弄清楚了光子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在这类材料上取得革命性的突破。
而在这个大方向中,我要预测两个未来最可能大有作为的领域,值得你持续关注。
第一个领域,是环保材料和低碳排放的材料。
它们会成为最近几年材料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地球是不是适合人类继续居住,已经是我们面临的实际挑战。我们已经有一些具体的方案了,比如可降解塑料、光伏新能源等,也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而正在研究中的材料,从研究深度与创意性两方面来说,都会和现在逐渐成熟的材料出现“代差”,每代材料会有本质的不同,而不只是逐步优化。
透明木头,它能够兴起,除了技术上的突破,关键还在于人们对它有“节能”的预期。类似于节能木头这样的材料,会在近几年内更高频率地出现。
第二个领域,是包括新型芯片在内的信息材料。
新材料是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一个重要策略。而各类信息材料是被卡脖子的主要对象。
但被卡住脖子,不代表不能呼吸。比如芯片,在传统硅芯片的竞争中,主要工业国都会拼尽全力。但是真正的赢家,却要看新型的芯片材料。
所有人都知道硅芯片会被取代,但是究竟是什么材料能够成功,就没人能确定了。所以,通过新型材料开辟更多的新赛道,确定新的游戏规则,或许就有更多的机遇。
最后,特别想和那些希望进入材料学领域学习,或者正在这个领域里努力的人说一句:这个领域正在爆发,值得你加入。
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各种高端材料又被美国“卡脖子”,是不是材料领域的学术进展要减慢了?
从观察来看,国际学术交流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在材料学方面,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甚至还显著加强了。
这当中有很多原因。比如技术难度越来越高。很多材料学所需要的设备仪器,对单独的一支团队来说有压力,不得不展开合作。
再比如材料从设计到应用,往往都是很长的流程。骨移植材料,需要有人制作基础材料,有人负责医学研究,有人进行临床应用,这些工作只能由不同的团队,通力合作才能推进。
而在这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研究者的努力。你可能注意到了,现在材料领域很出色的队伍,几乎都有中国人的身影。比如魔角石墨烯,研究虽然是在麻省理工完成的,但是核心研究员曹原,是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的学生,他还公开表示过自己会在毕业后回到中国。
可想而知,这个领域未来的工作必然会成为一项国际合作的项目,而曹原只是中国研究人员的缩影。正是因为材料领域有众多中国学者在不同国家、不同研究团队之间的积极交流,合作才变得更加频繁。
新冠疫情引起人们对病毒科学的关注,到全世界探测火星的盛宴,再到中国宣布2060年实现“碳平衡”,也就是排放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量的目标,还有“奋斗者号”成功下潜马里亚纳海沟又返回、嫦娥五号月球取土,以及“九章”量子计算机取得的重大突破。
抛开这些宏观的大事件,我们身边也发生了很多科技巨变。电动汽车的巡航里程越来越长,手机拍摄的效果越来越好,各类生活用品都在向着智能化迈进。
而在所有这些科技进展的背后,都离不开材料科技的发展。
从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历史进程就和各种材料息息相关,以至于考古学家用材料来划分文明的阶段。直到19世纪,铁器时代终结,材料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铝合金、塑料、半导体、量子材料接踵兴起,人们已经没有办法从中挑选出唯一一种能够代表时代的材料了。
划重点
1 材料科学的进展,越来越倾向于从表象到本质。 2 尽管我们处于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但在材料学方面,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还是显著加强了,这当中离不开中国学者在不同国家的积极交流。这个领域,值得你加入。 3 值得你持续关注的材料科学领域:环保材料和低碳排放的材料;包括新型芯片在内的信息材料。
【免责声明】
1、个别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善意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2、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