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为什么说含金量最 高的是操作化?
上一讲我们说了抽样,也就是如何把需要调查的个体元素找出来。但是如果调查对象是人,很多事情就很难通过外部观察去了解。比如,一个人的情绪、知识、期望和意见,这些内部状态都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怎么办呢?
要了解它们,一个好的办法就是提问。于是,问卷这个方法就这样诞生了。
在收集数据这个场景下,问卷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真正的读心术出现以前,问卷的地位不会被挑战,即使现在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也不会。
因此,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关于问卷你应该知道些什么。
问卷的核心是问,而不是卷
问卷,这是一个翻译过来的词,带着浓浓的历史痕迹。这个历史痕迹就是“卷”,也就是纸。问卷技术发展起来的时候,问题都是印在纸上的,所以问卷就是有一组问题的那张纸。
但现在,不论是从媒介形式还是从应用场景上,问卷都已经大大突破了原来的意思。
首先是应用场景上,问卷已经扩散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申请护照要填表。想要毕业要考试。心里难受去看医生,医生不听诊、不验血,拿出来的是一个抑郁自评量表。好不容易玩儿个游戏,朋友推过来一个古诗词测试,结果跳出来的第一道题目是: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提到了几个地名?A,三个;B,四个;C,五个……
同时,从刚才应用场景的描述中你应该也听出来了,纸这个媒介越来越少,电子形式的问卷越来越多。
所以你看,问卷的核心是不是“卷”,而是“问”。也就是说,问卷的核心是提问,而不是问题出现在哪种媒介和哪个场景之中。
问卷的含金量在概念的操作化
理解了问卷的核心是提问,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说说怎么才能做好一次问卷调查了。
做问卷时,要确定的第一件事就是,究竟应该问什么?换句话说,测量什么才能逼近我们想要了解的那个事物呢?
刚才说了,医生通过抑郁自评量表来测量情绪,对一个人的抑郁程度进行评估。抑郁自评量表一共有20道题,给你看两道让你感受一下画风:
下面的说法符合你一周以来的感觉吗? 7.我感到体重减轻。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20.我仍旧喜爱自己平时喜爱的东西。①很少 ②有时 ③经常 ④持续
医学领域经常把这类东西称为量表,测量的表单,也就是问卷的意思。你注意到没有,医生没有直接问“你抑郁吗”,抑郁是一个主观感受、一个内部状态,很难直接描述。所以,他们就用一整套问题,从各个角度逼近你的主观感受。这个方式用术语来说就是“概念的操作化”。
问卷就是概念操作化的工具。问卷的含金量就在于概念操作化的水平。
举个例子,考试,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问卷,用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期末考试的考卷主要有两类内容,一类是最基本的知识,是搭建课程的基础;另一类是贯穿课程的主线内容,反映了这门课的精髓。只复习这两类内容,考试就很容易轻松过关。
我们从问卷的角度看就很清楚了:考试,就是老师在操作“课程学习效果”这个概念。如果你掌握了出题人的操作化方式,然后有针对性的复习准备,当然就事半功倍了。
但是你注意到没有,为什么大学期末考试每个课的考题都不一样,而上面提到的抑郁自评量表却在发布之后用了几十年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操作化的含金量不同。抑郁自评量表经过了长期的、严格的评估,它的有效性、可靠性都经过了检验,含金量很高,所以就成了一把很好用的尺子。而任课老师自己出题的那种考试,个人经验的成分很大,又没有经过评审,所以就不能作为广泛应用的尺子。
问题必须让答题者准确理解
明确了究竟要问什么之后,接下来,我们要转换视角。你想问什么,是设计者视角;但是问题能不能被理解,是用户视角。
你提的问题,答题者能不能准确理解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很容易忽视的问题。
高考出题的老师应该让冰淇淋出现在高考试卷上吗?答案是,不能。因为农村很多孩子没有吃过,甚至没有见过冰淇淋,所以这些孩子就会不理解。这样的考题对他们就不公平。
回答必须让答题者准确理解,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你得问答题者可以回答的问题。
比如,你不能问一个女性是不是有前列腺问题,也不能问一个未成年人是否同意国家取消双重征税。这些问题,答题者压根不理解、没体验,自然就没有回答。
你看,问题必须让答题者准确理解,听起来简单,但要做好还真不简单。
你得到什么取决于你怎么问
让答题人准确理解问题就够了吗?我们就能得到靠谱的数据了吗?
答案是,不能。除了让人理解,我们还得注意问问题的方式。
听起来是不是和上面重复了?其实并没有。操作化解决了具体要测量什么,问题设计保证了问题被正确理解,但是如果不控制提问方式,问卷还是可能得不到靠谱的数据。
比如,你这么对受访者说,“我们想知道,收入高的人是不是社会地位也高”。对方会怎么样?很可能会夸大他的收入,因为他不想让别人认为他的社会地位低。又比如,你问,“你偷过东西吗”,你猜答题者会不会说实话?
1999年前后,有人做过两个民意测验,调查者想知道谁是人们心目中最伟大的运动员。那时候,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的声望如日中天。
第一个调查的问题是:在下列运动员中,您认为哪一位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男运动员?这是一个封闭式的问题,列出了包括乔丹在内的一些运动员供选择。
第二个调查的问题是:根据您的看法,谁是活跃在当今体坛上最伟大的运动员?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提问者没有给出人选供参考。
结果如何呢?第一个问题,选择乔丹的有35%;第二个问题,选择乔丹的只有4%。
再举一个例子:
问法1:对以下观点你同意吗?就这个国家的犯罪和目无法纪的现象而言,更应该归咎于个体而不是社会条件。
问法2:对以下观点你同意吗?就这个国家的犯罪和目无法纪的现象而言,更应该归咎于社会条件而不是个体。
第一种问法是先提到个体,后提到社会条件;第二种问法反过来,先提到社会条件,后提到个体。看起来没啥区别吧?但实际上,第一种提问方式,60%的回答者称应归咎于个体;第二种提问方式,60%的回答者称应归咎于社会条件。你觉得哪个答案是真实的?
这些提问方式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问卷设计是一个技术活,千万不要小看。你能得到什么就取决于你怎么问。反过来,当你引用别人的数据的时候,知道别人的数据是怎么来的,就变得非常重要。
只有操作化才能打败操作化
最后,我还想让你理解一点——只有操作化才能打败操作化。只有在真刀真枪、真金白银的对抗之时,才知道操作化能力的高下。
给你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杜邦公司起诉了吉田公司。杜邦发明了一种涂层,商标起名为“特富龙”。吉田公司是生产拉链的,它注册了一个商标,叫“易富龙”。杜邦公司不高兴了,说你这会让消费者混淆,你不能用这个商标。
吉田公司回应说:你的要求不合理,“特富龙”这个名字,已经成为防止食物粘锅的厨房炊具类产品的通用名称,没有商标特性了,怎么能按商标保护呢?
而且,吉田做了调查。先问,你知道有“在内表面涂有防止油脂或者食物粘在上面的化学物质的炊具”吗?在回答“知道”的女性中,接着又问,这些炊具的名称是什么?可以回答一个或多个。结果,大约75%的人回答,特富龙。
但是我们知道,消费者在提到一类产品的时候使用了品牌名称,不一定就意味着他认为那个名称是通用的而不是商标。所以,吉田的操作化有歧义,没有说服法官。
杜邦公司就得用调查来反击。调查是这样的:
首先,向受访者解释品牌名称和通用名称的差别。然后,询问受访者,“以下8种产品名称,是通用名称还是品牌名称呢?”。这8种产品中,有“冰箱”这样公认的通用名称,也有“可口可乐”这样公认的品牌名称。其中藏着特富龙。大家怎么看待特富龙呢?68%的人认为是品牌名称,31%的人认为是通用名称。所以,特富龙可以看成是品牌。
这个漂亮的操作化帮助杜邦公司打败了吉田公司,赢得诉讼。
划重点
1. 问卷的核心是提问,而不是问题出现在哪种媒介和哪个场景中。
2. 问卷的含金量在于概念的操作化,也只有操作化才能打败操作化。
3. 设计问卷时,问题必须让答题者准确理解,而且要注意提问方式。你得到什么取决于你怎么问。
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1、个别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善意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2、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