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帝之名:美国的宗教基因
我们看美国的时候,有一个现象让很多人不好理解。美国这样一个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它的宗教色彩怎么那么重?美国总统就职的时候,他一定是要把手放在《圣经》上宣誓的。国会开会之前,议长一定要带头读一段《圣经》。要知道,其他西方国家可没有这样的。拿普通美国人来说,同样源头是基督教文明,美国人信教的比例远远高于欧洲。我再告诉你,在美国很多社区,教会的牧师有点像我们以前的居委会干部,直接介入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里面。比如你如果婚姻有问题要离婚的话,可不是想离就离的。社区的牧师会来找你谈话,了解情况,他还要做调解工作。
实话实说,这么强的宗教性不光是我们中国人觉得特别,其他西方国家比如欧洲人也觉得特别。有一本书叫做《宗教的美国人,世俗的欧洲人》,就是写这种差别和背后的原因。我要和你强调的是,这种强烈的宗教性就是美国特性的一个部分。可以说你不理解宗教,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美国。
美国为什么宗教色彩那么重?
到美国来的英国殖民者绝大部分都属于新教这个大类中的小派别——清教徒,信仰最虔诚,对殖民地发展的影响也最大。
就拿清教徒移民写的《五月花号公约》来说吧,美国的民主政治基因就浓缩在里面,但这种政治基因和宗教基因是共生关系,根本分不开。公约开头第一句就是“以上帝之名,阿门”。很像一篇宗教的布道词。所以清教徒来北美建设心目中的美好世界,一开始就是和他们的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的。
10年以后,又有一批清教徒到美洲来。这批移民的leaders——温斯罗普在船靠岸之前做了一次布道。这篇布道词在历史上地位可太重要了,可以说仅次于《五月花号公约》。它的核心意思是,我们到美洲来,不是一般性地建立一个新世界,而是要建设一个“山巅之城”,让全世界都注目,都景仰。
“山巅之城”这个词宗教意义非常强烈,它不是温斯罗普发明的,而是《圣经新约》里面基督的一段话:“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所以你看,那帮英国移民在开拓殖民地的时候,他们是有一个更高的理想信念的指引,那就是要在这片新大陆上建立一个世界的标杆和范本,用宗教语言来说就是在人世间彰显上帝的荣耀。这种宗教使命感可以说构成了美国后来发展的精神底层。我们很多人都觉得美国自命不凡,对别人指手画脚,从根子上说就有这种最初的宗教使命感在起作用。
听到这里你可能还会有疑问——《五月花号公约》、“山巅之城”的布道都特别重要,但它们只是反映了400年前那些清教移民刚刚到美洲来的心愿。那为什么这种宗教基因能一直保留下来而且强劲生长呢?这就要说到环境因素了。
美国的宗教基因为何一直在生长?
首先,北美殖民地比英国老家更艰苦,也更危险。
像“五月花号”那批移民,第一个冬天就因为饥饿和寒冷死了一半。背井离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又充满风险的环境,人的内心更需要宗教的安慰。这一点很好理解。但我告诉你,这只是一种浅层的相关。
更深一层的相关,是北美殖民地的谋生环境和移民信奉的教义非常契合。
北美殖民地自然环境艰苦,但同时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你只要足够勤奋,就能有自己的一块地,最后肯定是冻饿不愁的。所以北美殖民地从一开始就不同情穷人,觉得如果在北美这样的环境下还是个穷人的话,那只能说明他懒。那为什么说这种环境和移民的教义非常契合呢?这就要说一下移民的宗教了。我前一讲说过,坐“五月花号”到北美建立殖民地的那批主要是清教徒,清教是基督教新教当中一个激进的小派别。那其他英国人呢?基本上都属于新教的主流派。所以实际上北美的英国人都属于新教,只不过严格程度不一样。
那新教教义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它鼓励开拓进取,发财致富。比如说,新教教义认为,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对上帝虔诚,主要不是看他做多少祷告,而是要看他是不是用心地做自己的工作,因为工作是上帝给予他的天职;再比如对财富,新教教义认为,财富是上帝对你的最大奖赏,是勤奋、守时、讲信用这些美德换来的。所以你看,这种新教教义和北美殖民地那种风险多、机遇多的谋生环境真的是非常相符,实际上是在相互加强。而且直到今天,美国最大的信教人群仍然是新教徒,7500万人。
除了上面我讲的两个环境因素以外,还有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就是社会政治环境。北美移民社会和欧洲国家不一样,它一开始就实行了政教分离。什么意思?就是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分开,套用企业的术语,两者的产权边界非常明确。这一点太重要了。你想,边界明确以后,宗教和政治之间还相互夺权、相互竞争吗?不需要了。宗教不再想政治权力了,它的关注点就是社会。
我举个教育的例子。原来英国国内的人觉得,北美殖民地就是一块蛮荒之地,那教育水平认字水平肯定很差。但历史学家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北美的识字率实际上比英国本土的还要高。那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到北美的那帮清教徒非常重视教育,认为人只有识字,能够阅读《圣经》,那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仰。今天美国著名的大学哈佛大学在1636年就成立了,比美国建国还早100多年,谁建的?就是教会。而1705年成立的耶鲁大学,一开始也是宗教学校。
我还要告诉你的是,早期的马萨诸塞殖民地曾经通过一项法律,名字很奇怪,叫《老骗子法》。“老骗子”是谁呢?就是基督教里说的魔鬼,专门诱惑人走上邪路的,所以叫它“老骗子”。那怎么对付它呢?还是要读书认字,学习《圣经》,这样就不会上魔鬼的当。这部《老骗子法》就是抓教育的,规定很细:50户以上的镇要雇一位老师,100户以上的镇要办一所学校。这是什么?这就是宗教力量对社会在进行管理。殖民地的识字率为什么比英国国内还高,秘密就在这里。
从这个教育的例子你也可以看出来,这里的宗教实际上是在帮助政府管社会。政府够不着的地方宗教替你管了。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因为一开始就实现了政教分离,所以在美国宗教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合作关系。既然是这种关系,政府还需要严密防范宗教的影响吗?不需要了。所以从殖民地到美国建国,一直到今天,美国的政治在不断发展,宗教也在不断发展、生长。最初的那种宗教基因,因为环境的塑造,最终成为美国精神底层的一个重要部分。法国人托克维尔在他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里面这么写:“我们决不要忘记,正是宗教,才使英裔美国人的社会得以建立。”这个论断太重要了。我插一句,这本书更重要,属于必读。
本讲总结
我们发现,北美移民携带的宗教信仰,和北美特殊的环境,产生了美国独有的宗教基因。这里你可能发现,大国的成长和自然界的生物演化有点像,最初的基因很重要,但后来的环境更重要。美国的历史学家可能特别强调《五月花号公约》,强调温斯罗普的布道,但实际上是后来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塑造,才使得美国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划重点
1.你不理解宗教,就不能真正理解美国;
2.北美移民携带的宗教信仰,和北美特殊的自然与社会政治环境,产生了美国独有的宗教基因,最终成为美国精神底层的一个重要部分;
3.大国的成长和自然界的生物演化有点像,最初的基因很重要,但后来的环境更重要。
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1、个别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善意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2、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