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课题竞赛在学术活动当中,是一个升级的作用。当你学术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考虑参加一些课题竞赛项目或者纯粹的课题学术项目。
这也是美国大学招生官在录取中最期待看到的,你的从区域到国家级的竞赛奖项,能够凸显你在课程以外的学术兴趣和才华。基本上,美国一流名校录取的中国学生,绝大多数都有参加高级别竞赛并且获奖的背景。
>>在线咨询
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面上各类竞赛活动的火热,但是要知道最后获奖的少之又少,要走一条正确的竞赛之路,首先要避免以下这种误区:
误区:参加不适合自己的竞赛类型
Common系统要填五个学术竞赛,这是不可避免的话题。但因为竞赛实在太多了,不可能每个都去参加。很多人会盲目选择市面上比较火的竞赛,最后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竞赛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个人刷题型竞赛,第二类是团队型竞赛。
■ 刷题型竞赛
以AMC为例,不是同学们去参加AMC,你就要参加AMC。
首先要看一下自己的兴趣、数学的程度,你到底有没有机会能够获得AMC奖项,因为AMC非常难,真正获奖的学生寥寥无几。
理性分析下,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学竞赛难度。比如澳洲AMC难度会降低很多,还有欧几里得数学竞赛,可以先从一些比较容易获奖的数学竞赛开始,再进阶型参加AMC数学竞赛可能会好一点。
■ 团队型竞赛
相比个人刷题型竞赛,团队型竞赛更加灵活。
一方面团队人比较多,可以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比如有人比较擅长数据调研,有人比较擅长presentation。
另一方面,拿奖概率更大一些。加上很多学生学习压力大,在忙的时候可以让队员多承担一些,空的时候可以在竞赛中多出一些力。
但是,同样是团队型竞赛,也要搞懂比赛的骨架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个比赛核心考察的能力是什么。
以商赛为例:
有商业文书制竞赛;
有客观题类竞赛,考的是学生的知识广度;
有现场案例分析,考学生的临场反映以及知识的掌握熟练度。
归根结底,我们看一个竞赛,不能光看表面,要看自己的优势和竞赛的类型、骨架匹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