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时,曾想要在当地留下来工作。但如果真的在硅谷开一家公司,那很可能已经倒闭了。”
王某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回国开了家科技公司,募得投资1.66亿元人民币,员工已发展到140人。美国《旧金山纪事报》的一篇文章报道了王某的故事。
法国《欧洲时报》近期也刊称,中国正处于第三次留学生“归国潮”中,“海归”的拐点似乎已经到来。
据教育部2017年1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6》数据显示,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幅为58.48%。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发展。
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中,81.45%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1.09%为博士研究生学历,7.46%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而这些留学回国就业者选择的主要机构类型为国有企业(25.85%)和民办企业(17.42%)。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留学回国人员,则主要选择大专院校和国 家级事业单位。
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是吸引留学生回国的重要原因。各行业发展前景光明,各个城市生活水平的提升,让很多留学生更加笃定回国的信念。曾有媒体这样表述:“20年前回国,是祖国需要我;20年后回国,因为我需要祖国。”
当然,这些年还推出一大波针对留学生的优惠政策:免税车购买福利让留学生能够享受购车优惠;全国300多个针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创业园助力创业梦;如果选择回国后进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做学术研究,例如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将会获得约200万的科研经费,还能享受几十万的住房补贴……
家乡已经如此美好,为何不回家呢?
在中国留学生归国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来中国学习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加。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6年在中国留学的国外学生总人数为44万人,相较于2012年增加了35%。
英国《独立报》说,未来几年内中国可能超越英国,成为海外学生留学的第二选择。中国政府作出的努力、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为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项目,是造成这种趋势的部分原因。2016年,来自183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名海外留学生得到了奖学金。
英国利物浦大学负责中国研究项目的戴维·古德曼教授认为,到中国留学的学生将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受益,尤其是中国经济和就业市场都在不断增长。在第三次“归国浪潮”下,国家的崛起吸引了海内外人才。这不正是社会的高速发展让所有人对中国抱有期待吗?
然而,崛起的中国就一定预示“留学无用”吗?很多留学生都会被问出国这些年到底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英语?文凭?其实,学到的就两样东西:一种被放到任何国家任何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这两样足以让一个人受益终身。
别人一出生就很有钱而自己很穷;他明明不如自己,却可能凭关系,凭忽悠,拍马屁的本领取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发现社会不公平了,自己得变得现实了。在国内,这被说成是挫折教育。出了国你会发现,这些绝非中国独有,这是时代的弊病,社会的固疾,是需要我们自身变得足够强大以后慢慢改变的东西。
随着留学市场化和物质化,加上国内留学生的低龄化和土豪化, “留学”这个本该象征着学术,名校,自由,远方等等美好画面环绕的词汇,已被拉下神坛,Low为凡物。有人依然坚信留学是个开阔眼界,增强学术,提升逼格的高地;也有人调侃留学只是混个文聘,烧些人民币的游戏。
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
——《东邪西毒》
翻过山的人会对没有翻过山的人说,山后面不过如此。但终究还是有很多人从没有翻过这座山。留过学,你便仿佛获得了感叹"不过如此"的资格。你知道了,有人自始至终不知道。你见到了,有很多人却终其一生见不到。
难道在国内就不需要学会如何租房、组装家具、做饭、处理银行水电煤气网络账单,学驾车、结婚生子,到处和朋友游玩照相了?不出国就不能学东西,变勤劳了吗能有什么事是只能在国外做的呢?
留学生隔江踏海,翻山而来、节日与家人相隔、自我放逐到千里之外,耗费了不少的金钱,到底为了什么?就像电影《霍比特人》里Gandalf 对Bilbo Baggins所说:The world is not in your maps and books ……When you come back, you will not be the same.世界并不在你的地图与笔记里……当你回来时,你从此与众不同。这是一段,任何时候回想起来,都会笑容满面的求学经历。
你不知道若干天若干年后自己将会在哪里。还有就是能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强大和平静。为什么明明全世界最爱我们的两个人都在身边,我们却还要离开他们。父母在,不远游。内心当然不想因为该死的时差让他们总是在电脑前坐几个小时等着我们上线大家才说几句话。不想每次见面时候心惊地发现他们多了些白发和愈发深陷的皱纹,发现一直以来遮风挡雨的温暖老屋变得空落落。
所有漂泊的人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再漂泊,能够保护起家人。只有经过这样的折腾,这样看起来的一种徒劳无功,才能明白原点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你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精彩,学习和经历本身正是帮助你梳理你未曾经历过的精彩。有一个同学这么说:出国就像出柜,不出憋屈,出了后悔;但是不远离家,你并不知道家的好处。想起那个叫人非常澎湃的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曾在北京读过半年书,一些中学的同学,一辈子就在北京城里打转。有个小孩儿,皇城根儿,不曾远行,不曾别离,也有很牛逼的心态,当然了,成绩也好,在北大念书,就想着毕业了在研究所混口饭吃,反正家里条件也不错。出过国,和爸妈游过新马泰。没什么影响,不能说是混吃等死,但也只好一点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有一天他突然说要出国念书,本来只是图好玩。然后交换了半年,回来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非要拉我回去创业,而且是真的很具体的东西都拿出来了。我说,我还没有想创业的本领可以与你合作。当然这个就是别的话题了。
出国念书不仅是上课念书
国外的教育,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而言,能大大开拓视野,学会随时作一个头脑风暴,作出有建设性的质疑。现在国内大学也开始鼓励质疑了,但很多学生都是为质疑而质疑,提出的问题自己都并不怀疑,这不过是另一种服从,“服从要你质疑的要求”。但同时,很重要的是,拒绝价值观和道德绑架,拒绝不尊重事实和科学研究。
对于任何事情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可能错了的那个概率,永远不把自己认为是“绝对正确”的。这是国外大学学术训练的结果,也是经历的结果。少一点轻狂,凡事要做得漂亮,要相信专业的力量,大家各司其职,门外汉成事的概率其实很小,不断妄断,鲁莽行事。你终究不会比律师更懂法律,也不会比警察更懂得如何抓坏人。要尊重那些思想家,艺术家,实业家,各种岗位上的人,及他们努力后的结果,不论成败。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一个全职批评家立过铜像。
出国留学并非是“ 能比他人过得好 ”的自动保票。如果出了国,见识到了更多可能性之后,还要拘泥于 “混得好”的各种标签表象的话,那出国才真是有些浪费了。留学从来就没有个统一的定义,每一个人的留学亦是生活,都是独一 无二的,究竟什么样全凭自己决定。看你自己如何去把握。不管到哪里,你是什么样,你的社会就是什么样。你什么样,你留的学就是什么样。
留学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想留下的留下,想回家的回家,想前行的前行,不管选择什么,都要付出努力。努力之后,也不能保证一定比别人好。出国,只是多了见识,多了选项,也许这就是意义本身 。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