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名校都在“essay”或老师的推荐信上要求申请学生介绍自己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的经历,以及如何敢于接受挑战的勇气。因为过去的成绩再辉煌,都可能在挫折面前不堪一击,都不如恒心和韧性更能预测将来能走多远。
斯坦福心理系教授凯萝·杜艾克博士( Dr. Carol Dweck) 研究内驱力 (Motivation) 三十多年,在《心态: 新成功心理学》 一书中总结:如果父母有“固定的心态”(Fixed Mindset) ,把好成绩归结于“孩子聪明”等概括化的固定因素,孩子自然地会用“成功”来证明自己多聪明、多出色。可这里最大的陷阱是,按这个逻辑,失败就会证明自己不聪明或不优秀,可以轻易把建立在成功上的自尊和自信打垮。如果“失败”都是对“自信”的威胁,那肯定就要千方百计去躲避任何可能“失败”的风险。
杜艾克博士对几百名学生的经典教育心理实验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 如果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被表扬的是结果成功与否,他们慢慢就不敢接受任何挑战,只捡容易的去做,以求心理的安全,最终是连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题目都成绩下降;而常被表扬努力过程的孩子更能够享受练习和钻研,形成了“成长的心态”(Growth Mindset) ,会知难而进,不但敢于接受挑战,而且不断进步,往往会展现出超出目前能力所预测到的表现。在他们眼里,困难再难,控制还是在自己手里。“做成”不是唯一的目标,失败也不是对自己价值的否定,所以才总会看到希望。
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比起孩子和家长如何看待这件事几乎微不足道,个人对事件的诠释才是决定应对方式的关键。所以,孩子在身边成长的过程中,请千万别忘记让他们常看到成绩背后的付出,有机会经历失败,增强对挫折的“免疫力”。学习过“输”,将来才能“输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