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过了这些信息后,很多家长和同学一定会有以下问题:
-
美国大学招生有大小年吗?
-
如何看待各种早申中国学生录取情况统计?
-
如何看待早期申请对录取率的影响?
-
川普政策不利于理工科类专业申请??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整理了网上的一些信息,希望能够对未来的美本申请人有些许帮助。
01.
美国大学招生有大小年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从以上数据看,美国顶 尖大学的早申请难度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的,录取率可以说是一年比一年低。不过根据美国大学公布的数据看,美国大学最近这些年每年的新生班级容量还是比较稳定的,很少会出现突然大规模扩招或减招的情况,国际学生包括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招生中的比例也相对比较固定。所以,建议大家在选校时切莫猜测或是去赌所谓的招生大小年,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02.
美高申请人的优势究竟有多大?
这确实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比如,今年MIT的EA申请结果出来后,网上刷屏很多MIT早申没有录取大陆高中学生,认为美本申请中美高优势非常明显这样的消息。
我们承认美高的学生由于课程体系和结构、老师的推荐信等因素在申请时确实会有一定的优势,并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大学还是对美高学生的GPA和推荐信的信任程度更高一些。但这个优势是相对的,是因人而异的。单纯录取优势来讲,并不能说美高和国内高中哪个更有优势,还是要看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软硬条件。
03.
如何看待各种早申中国学生录取情况统计?
国内现在的美本申请信息确实是越来越透明,大家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也是越来越多,另外每年也都有大量热心的申请者和家长分享各种各样的录取信息。由于美国的大学官方很少公布从某一特定国家的招生人数,所以每年录取结果出来后各种的民间统计都会非常多。对于常春藤大学等招生中国学生人数较少的美国大学,这些统计数据可能相对比较准确,一方面这些学校招生人数较少,而且学校知名度大,如果有学生拿到这些学校的录取确定比较容易会有各种信息出来让大众知晓。
相对来讲,因为大家普遍关注顶 尖名校录取,因此各种民间统计中,常春藤大学和美国Top20顶 尖大学的中国学生招生人数统计相对靠谱,但这些数据也绝对不是最准确和完整的,建议大家理性看待各种统计,对于那些低分高录的案例,更是不能简单的只看标化分数,更不能在选校的时候把这种个例单做普遍情况来参考,还是要参考学校官方公布的录取平均数据。
04.
如何看待早期申请对录取率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美本顶 尖大学的ED/EA的录取率确实比RD阶段的录取率要高一些,特别是ED阶段的录取率比RD要高不少,比如芝加哥大学在三年前推出了ED录取政策,目前看这一政策是很成功的,芝加哥大学的生源质量和排名都有了明显提升。西北、宾大、明德、鲍登、达特茅斯、杜克等顶 尖大学和文理学院,ED阶段录取的学生人数能占到入学新生总数的40%-50%。ED申请有助于帮助这些大学提升入学率,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采用了ED申请政策。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度迷信ED申请,实际上,很多学校ED的录取率和RD相差不大,甚至还有一些大学,ED的录取率反而没有RD高,比如Denver、SMU、Virginia Tech等,不过这些大学通常也没有ED申请的必要。
EA的录取情况则是各不相同,HYPS的EA申请率确实比RD高一些,但没有ED那么明显。Case Western, Michigan等学校则经常把EA的申请人defer 到RD阶段。因此对于早期申请录取概率高这件事情也要相对的看,不能一概而论。选校时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特别是顶 尖大学,招生风格和偏好都有自己的特点,建议大家在选校前要足够深度的学校研究。
05.
川普政策不利于理工科类专业申请?文科更好申请?
川普的各种政策确实给中美关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具体到美本留学上其实影响还不算太大,特别是本科申请这一块。因为美国大学的招生还是有很大的独立性的,美国大学也欢迎中国优秀的学生入读。很多家长感觉理工科的录取率比较低,其实和川普的政策关系不是很大,因为本身多数美国大学本身就是理工科和商科等热门专业的录取难度相对大一些,这些专业对标化成绩和个人背景要求相对高一些,比如工科非常看重申请人的数理背景和动手能力,工程学院的招生人数也通常低于文理学院。而且很多美国的顶 尖大学非常强调通识教育,大一大二其实是不分专业的,申请的时候也可以不定专业。很多只有一个学院招本科新生的大学,录取难度和专业选择也没有特定关系。
另外,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申请人确实对某些热门专业感兴趣,比如工科、商科等,又感觉自己的相关背景和竞争力不是很强的话,其实是可以考虑先申请一些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物理、经济学等,后面再想办法转进去相关学院,通过曲线救国来实现自己学习某些热门专业的理想。当然对于一些特别敏感的专业,如航空工程、核物理等最好还是别轻易选择。另外,专业的选择和敏感程度其实对于研究生申请的影响更大,特别是签证的时候,一些敏感专业确实可能被拒签或者check,对本科的影响其实还好。
那对于未来的美本申请者,今年的早申情况又对大家有哪些启示呢?我这里也简单的总结了一下:
01.
长期规划的重要性
从近几年的申请情况看,ED/EA申请的重要性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申请人需要更早的拿到标化成绩,需要我们提前规划化标化考试。另外,由于标化考试的高分人数越来越多,单纯用分数已经很难区分优秀的申请人,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软性背景显得越来越重要。当然软性背景提升不是单纯的做活动,更重要的是把活动背后的你展示给大学。这都需要长期规划,活动不是拼凑,更重要的是你在活动中展示出来的长期性和自己鲜明的逻辑主线和特点,这些都是你与其他申请人区分的关键。另外,建议在ED申请的同时,尽量选择一所比较稳妥的EA匹配学校,早点拿到一个录取后面也踏实些。比如,大众情人校UIUC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UIUC的录取难度也逐年增加,而且人家其实是一所非常强的学校。
02.
合理利用ED申请
美国大学非常看重学生在申请中展示出对学校的兴趣,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既不是美国大学校友子女,也不是该校校队需要的顶 尖运动员,那通过ED申请就成为了国际学生包括中国学生展示对学校兴趣的方式。而很多学校ED的录取率确实又比较高。建议大家如果确实有感兴趣的学校,同时学校又与自己非常匹配契合,可以采用ED申请以提升录取概率,而不是纠结ED申请会让自己失去申请EA或RD哈耶普的机会。当然,ED的学校最好是自己的Dream School,可以适当冲 刺,但切莫不切实际。
03.
文理学院的选择
其实除了综合性大学,美国其实有很多非常好的文理学院,其实很多文理学院的ED录取率是非常高的,比如今年Middlebury的ED录取率达到了45%。相比申请人数动辄成千上万的综合性大学,一些顶 尖的文理学院ED申请人数甚至只有几百个,比如Grinnell今年只有200多人ED申请, 其实这都是非常好的学校。如果大家觉得自己适合或是喜欢文理学院,ED选择文理学院其实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如果错过了ED1的申请,很多LAC还提供ED2申请。
04.
申请人与学校风格的契合
关于申请人与学校风格的契合,这个其实也是比较主观的因素和观点。当然美国顶 尖的大学确实有着自己的招生偏好和特点,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看我之前提到的文章,这里就不详述。总之,MIT录取的学生确实会和哈佛录取的学生风格特点不一样。某种程度上,申请人的人设和申请Essay中展示出来的个人特质,也是大学招生时看其是否与学校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这里提醒大家,在写Essay时,一定要写真实的自己,切莫编造各种故事。前几天大家看到的一个趣闻相信很多美本申请人都看到了:
是不是太讽刺了?造假害人害己啊。
05.
理性看待各种榜单和成功案例
提醒大家理性看待各种榜单和成功案例。这些数据和案例大家可以参考,但不要模仿,每个申请人都是有鲜明特征的个体,你只需要在申请中讲诉自己的故事即可。
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美国读本科,赴美读本科的中国学生人数也已经连续多年超过研究生人数。很多年前,也许我们只需要一个托福分数以及还不错的背景就能够被哈佛大学录取,比如不少家长都读过《哈佛女孩XXX》的故事;后来随着申请人数的增加,课外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少XX甚至夸张的宣传只要你参加了他们组织的XX活动就能被美国排名前多少位的大学录取;再往后,对于顶 尖大学的来说,Essay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现在,美本申请中规划的作用正变得日益重要。可以说,中国学生美本申请的历史是一个标化致胜、到活动致胜、到文书致胜,再到规划致胜的历程。当然,标化、活动、Essay这些依然重要,并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美本申请中缺一不可。
但是,HYPSM等美国名校的厉害之处其实并不在于他们的历史有多悠久,师资力量有多强大,校友成就有多瞩目,而是这些学校通过复杂的申请机制,迫使申请人在就读大学之前就要考虑我是谁,我的兴趣点是什么,我怎样做才能证明会成功。这些思考和成长远比一纸Offer重要的多!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