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奈尔笔记法
在所有推荐的笔记方法中,康奈尔笔记法是我个人最为推崇的。
把笔记本在大约1/4处划上一条竖线将笔记本一分为二。左边的栏目称之为“线索栏”,右边的栏目称之为“笔记栏”,学生在课上可以按照他们最习惯的方式把笔记记录在“笔记栏”,在课后复习笔记的时候,把右手的栏目里记录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提炼出来的主要线索写在左边。在每一页笔记的最下面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本页笔记的主要内容,当然这就要求我们一旦开始新的话题,最好使用新的一页进行笔记。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
康奈尔笔记方法更大的好处在于对复习的帮助,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展开:
第一步,review,即认真复习全部笔记;
第二步,recite,用纸遮住右边的“笔记栏”,仅通过“线索栏”的关键信息进行回忆和复述,可以像老师在课堂上一样自己给自己讲解一遍课堂内容;
第三步,reflect,这一步是我个人认为中国学生相对较为缺乏的,我们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至于为什么学习这个知识少有学生思考。其实,如果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无法建立起知识与个体之间的相关性,学生很难持久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这件事情。
在之后进行笔记复习的时候,建议学生不妨多问自己以下问题:
a) 这些知识点有何意义?
b) 我可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点?
c) 这些知识点和我已知的知识有何联系?
d) 除了老师讲解的内容,这些知识点还有哪些其他内容?
常常思考这些问题,会使得学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学习,不是不知为何而学习,这对于建立学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十分重要。
2分类提纲笔记法
语言教学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无论你教授什么科目,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词汇的补充。很多时候,哪怕是在讲解阅读技巧、语法结构,但在
讲解例句或者精读原文的过程中极有可能遇到一个对于理解来说至关重要的词汇或者一个值得拓展补充的单词。这个时候,老师们往往会停下扫清词汇的障碍之后,再继续进行其他的教学环节。因此,我常常建议我的学生笔记本从头开始记录听课的关键内容,或者说记录课程的纲要信息,但对于该纲要下的具体信息或者具体单词,就可以把笔记本从后往前进行归纳总结。
比如我的中级口译的翻译课程,常常要求学生把笔记本一分为二来使用,从头到尾记录翻译的技巧,然后从后往前记录专门的话题词汇。这种一门课程下来,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词汇本,岂不是一件很妙的事情呢?
3思维导图笔记法
想必今天的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概念并不陌生,大家今天使用MindManager这样的软件,很容易绘制出一张这样的思维导图。
对我自己来说思维导图笔记的作用是帮助自己深入阅读,在完成思维导图笔记的过程中,整理归纳书的要点,梳理书中的整理框架。特别在建立分支时,主要是用短语和词,而是不是句子。这时就需要考虑这段话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用更简练的词和短语把给表达出来。
当整理完书的要点之后,再从整体上来考虑全书的结构是否合理,按照对书的理解,从整体角度,对内容进行从新排列组合,让这些内容更清晰、更有逻辑性。对于大多数的书而言,当你完成这样的步骤之后,多重复几遍,会让你理解的更深入一些。
如果说阅读一二遍之后,只能吸收书中内容的30%,那么做完思维导图笔记和其它笔记后就会达到50%,完成一个大的主题阅读之后会达到70%。再加入跟其它人分享(包括向别人讲述)和实践才能达到90%。
由于思维导图的绘制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时候,如果是手绘就更花费时间了,所以这个不可能是在上课的时候使用的笔记方式。但我们在进行复习的时候,将全部内容看了2、3遍之后就很时候使用思维导图法进行笔记的整理了。
大致的步骤如下:
第一遍,开始把书中所有的要点都做出来;
第二遍,自己的理解对做出的思维导图要点做成整合和调整;
第三遍,开始进行删减只保留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第四遍,把这本书的内容放到自己个人的知识体系框架下,进行联接和拓展;
第五遍,形成新的思维导图。
使用思维导图来整理思路的好处是:
关联性,即每一思想主意都可能有联系;
可视化,整理的内容容易记忆;
提纲挈领,能帮助我们立足全局把握问题之间的联系。
当然,做笔记的方法远不止这三种,而且不同的情况适用不同的笔记方法,比如听课的时候适合康奈尔笔记法,而课后复习的时候则更适合思维导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