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异很大,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全不相同,这种差异,在平日里可能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太严重的影响,但在写申请材料的时候,却会让中国学生一不小心就犯下一些“忌讳”。有时我们认为重要的经历,写在申请材料中并不会带来积极影响;但我们觉得没必要填充其中的内容,却有可能让招生人员眼前一亮。到底有哪些差异是写申请材料时应该注意的呢?今天就和新东方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历史文化发展不同,中西方思维存在很多差异,有时候只是有趣或者闹出笑话,有时候则会造成严重的误解。在申请美国大学时,就需要各位准留学生注意这一点,尤其在申请材料写作环节,因为申请材料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招生人员对你的第一印象。
有些时候,可能你自觉申请材料十分精彩,却已经被招生人员排除在录取范围之外,而你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是你不小心踩了西式思维下的申请材料“雷区”。
讲几个中国学生最容易“中招”的误区:
1.在申请材料中要展现“集体”角色吗?
“集体”和“团队”,乍一看这两者好像是一个意思,但细细分析则大有不同。
中式思维推崇“集体”,讲究“集体荣誉感”“集体精神”,追求“同”与“团结”,好比一个人遇见猛兽只能逃命,而一群人却可以围剿猛兽,每个人都只做同一件事,最终聚沙成塔、积少成多。
美国人更多的说“团队”,讲究“分工”与“协作”,好比精密的机械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各司其职,每一处转动都刚好吻合,才能顺利报时。就算是不起眼的小零件,缺了也会造成一连串影响。
在申请材料中表达实践经历时,一些学生会花很多笔墨表述整个项目有多重要、完成之后有多棒的成绩,却忽略了表达自己的能力与素质。“自己”在项目中的分工与定位、做了什么不可或缺的工作、有什么贡献……这些才是招生人员想要关注的。
2.招生人员会欣赏“中庸之道”吗?
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深远,“以和为贵”“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中庸之道表达了大多数人的处世思想。而西方思维中,重视“人”的个性化,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是被人所赞赏的。
西式的自由人在中国人看来很激进,有时候会被看成集体中的“破坏分子”;而中国人在团队中很少发出质疑、表达不一样的想法,初衷是尊重他人、以和为贵,却往往却会被美国人认为没有自己的想法、颓废沉默。
有些学生喜欢在申请材料中作“总结”,只有“应该”,没有“我认为”。曾经流传美国大学招生人员喜欢成绩好、热心公益的人,结果涌现了越来越多“我成绩优异、受到老师赞赏、又积极参与了公益活动……”的中国学生。申请材料表达的形象可以套用到一打学生身上,这样千篇一律的文字又怎么打破招生人员的审美疲劳,从而脱颖而出呢?
3.奖项在申请材料中很重要吗?
大家都经历过考试吧?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题,试卷上问你“文章开头描写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想法?”尽管摸不着头脑,但老师叮嘱过,想到什么写什么,哪怕胡写,学生是一定要把答题区填满的。因为评分规则是按点给分,多写几条,总能凑上几个得分点。
这个习惯延续到了申请美国大学的申请材料上。总有学生恨不得列上自己得过的所有奖项与荣誉,想要表现自己多么多么优秀、多么多么有能力……但实际上,这是申请材料一大忌。
首先,申请学校时,你要提交的材料,除了申请材料,还有CV(个人简历)。这些荣誉与奖项在CV上已经表述过一遍,再次重复并不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反而是挤占了申请材料表现个性化的机会。第二,列上10条8条的荣誉奖项只会分散招生人员的注意力,零零散散,既不容易记住、也看不出什么个性有趣的形象来。这就是“多即是少”。申请材料写作,学生只要有层次、有逻辑的说清楚一件事,塑造出一个有理有据、真实丰富的形象,反而更容易突出。这就是“少即是多”。
以上内容就是对“美国留学写申请材料易犯的三大禁忌!”的相关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在线咨询新东方前途出国留学专家,为您做出专业细致的留学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