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德两国在多个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德国的教育理念和其教育质量逐渐得到国内民众的了解与肯定。然而,德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固有难题,如单词的冗长、语法的繁复以及句子结构的复杂,始终困扰着广大学习者,成为他们进一步掌握德语的障碍。
为切实帮助德语学习者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深入剖析词法、语法及听说读写实践四个方面的常见错误,并针对这些错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修正意见。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旨在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德语学习方法,推动大家在德语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01语法学习
误区→→“跟着书本按部就班”
大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应当秉持严谨与稳重的态度,避免过于功利与做作的倾向。在完成发音学习后,他们应循序渐进地投入到德语各类词汇的学习中。然而,对于学习具有挑战性的德语语言而言,“盲人摸象”式的学习方法是大忌。
在教材的编排上,今天可能着重解析规则动词的变位规则,明日则转向人称代词的一格用法,后天又突然引入物主代词的四格变化,再加上名词的性、数、格等复杂知识,这种跳跃性的学习内容往往让多数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可能因这些纷繁复杂的变位与变格规则而陷入抑郁或情绪失控的状态。
正确方法→→整体把握,碎片整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置身于山峦之中。若欲领略其真实面貌,则需脱离此山,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之。
在正式学习德语之前,如能对该特殊语种的整体风貌有所认知与把握,对其包含的十数种词类的大致用法均能有所了解,并能洞悉其间之相互关联,则对后续学习大有裨益。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便能时常从课本中的某一具体知识点抽身而出,以全局之视角洞察其细微之处,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全面把握与深刻理解。
#02
语法学习
误区→→忽视交流
中国学生对于语法的学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于理论知识往往能够熟练掌握,甚至在解题时能够迅速而准确地给出答案。然而,一旦进入到实际的交流环境,他们的表现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即使听力材料中出现了他们近期所学的语法结构,他们也往往难以准确地捕捉和理解其中的词组和成分,导致交流效果大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注重语法,甚至认为掌握了某一级别的语法就意味着达到了相应的语言水平。然而,这种观念是片面的。语法固然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仅掌握语法并不足以构成完整的语言能力。语音、遣词造句等方面同样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的血肉和神经,使语言变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因此,我们在学习语言时,应该注重全面而均衡地发展各项技能,而不仅仅局限于语法的掌握。只有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时,我们才能真正具备流利而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正确方法→→将语法置于情境中
强烈建议,在语法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予以激活。这一激活过程不仅应当体现在对具体句子的应用练习之中,更应深入到实际情境中,与新词汇的紧密结合,以及个体的突破与创造之中。为确保学习效果,应当充分利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输入方式,同时辅以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输出形式进行强化训练。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全面提升语法应用能力,实现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
#03
听力训练
误区→→只听不说
鉴于学生所面临的学习时间紧迫及精力有限的现实情况,教师普遍建议学生在听力训练中应以精听为主。学生们积极响应教师的建议,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记录。然而,这种做法实际上反映了学习者在学习思维上的僵化与缺乏灵活性。
在初级一阶段,学生可以采用精听的方式进行学习,即逐字逐句地恢复听力材料的内容。然而,随着听力材料篇幅的加长、语速的加快以及词汇量的急剧增加,从初级二阶段至中级阶段,建议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具有典范性的文章,如议论文或简单的科普类报告进行听写训练。对于其他文章,学生可以选择部分段落进行听写,或者仅通过听的方式来完成题目任务,而不必进行详尽的记录。
正确方法→→听说结合,避免单一反应
必须充分利用听力素材以提升口语水平,通过结合口语训练进行听力训练,能够有效避免单一听写训练所可能引发的机械性反应。
听力训练应切实转化为对听力与理解能力的深度锻炼。此种口语训练具体表现为复述,其形式可灵活多变,既可以是精确的复述,即如鹦鹉学舌般逐字逐句模仿,也可以是概括性的复述或关键词复述。
在复述过程中,我们致力于优化德语输入至中文切换再至德语输出的流程,尝试运用德语思维深入理解讲话人的思想与态度,并快速完成复述任务,从而提升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与准确性。
#04
阅读训练
误区→→过度依赖词典
众多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若未能配备诸如德语助手或德语王之类的辅助工具,便会陷入阅读困境。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并非先关注文章标题或首尾段落以捕捉中心思想,而是首先关注文章中出现的生词数量。这种阅读习惯透露出一种倾向,即学生普遍认为只有在文章中没有生词时,他们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
为了弄清这些生词的含义,学生们往往逐个单词进行查询。然而,德语中众多动词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甚至有的动词拥有十几个不同的意义。在缺乏对文章整体理解的情况下,学生们只能反复推敲,试图确定哪个词义更符合文章的语境。然而,这种阅读方式往往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翻译出的内容显得堆砌且缺乏连贯性,甚至是一些连他们自己都无法准确理解的句子。这种阅读方式无疑是低效的,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
正确方式→→尊重自己的理解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避免过度依赖词典,而应充分尊重并发挥自身的理解能力。以与作者共同思考、积极互动的心态去阅读,方能真正领略阅读的乐趣所在。对于那些并不影响对文字表达整体理解的生词,我们可以在阅读的最后环节进行查询与学习。对文章的把控,并非简单地从众多词义中逐一挑选对应项,而应选择那些与文章内容最为契合的词义。在此过程中,生词在特定情境下的用法也将深刻烙印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05
写作能力
误区→→害怕犯错
写作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然而,众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得较为保守,缺乏敢于创新的精神,即便学习了新的内容,在写作时仍倾向于使用初级阶段的词汇。
任何对犯错误抱有畏惧心理的人,都难以在口语表达或书面创作中达到流畅且零失误的境地。在口语表达中,由于思考时间有限,我们往往只能局限于已掌握或能够轻松驾驭的内容。
因此,若我们在写作这一允许充分思考的训练中,未能尝试运用新词汇和语法结构,未能突破固有的中式语言思维,那么我们的输出水平将始终无法超越当前的真实语言水平。
正确方式→→敢于使用高级结构
在面对写作中的批评时,切勿因使用某些高级结构而受到指责就轻言放弃。实际上,运用高级结构本身并无不妥,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适宜的语言环境下合理运用。关键在于,应致力于使文章的整体构思与词汇选择与该结构相契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同时,应当积极培养灵活模仿的能力,即在借鉴优秀文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与改造。通过大量实践练习和反复修正完善,才能逐渐锤炼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进而创作出具有深远影响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