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9年4月30日晚,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新入选的院士名单,共有25名外籍科学家当选为外籍院士,其中就包括42岁的中国科学家颜宁。


颜宁有很多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标签:毕业于清华的美女学霸、结构生物学大牛施一公的得意门生、30岁的清华正教授、在CNS发文章如同灌水,颜宁一直被视为高端海归人才的后起之秀。
过去二十年间,颜宁“清华—普林斯顿—清华—普林斯顿”的学术轨迹,也被视为她开挂人生的一个注脚。如今,颜宁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 · 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雪莉 · 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多年来的首位女校长,这样的头衔在美国教授序列里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而回首从高中到现在颜宁走过的路,我们也应该明白:没有一个高手,是在一夜之间强大起来的。
高中“被迫”学理,弃北大选清华
1977年,颜宁出生在山东莱芜。小时候的颜宁,活脱脱的男娃性格,上树偷桃,下河摸虾,天不怕地不怕,像风一样的女子到处疯跑。
也许是生在孔孟之乡,从小颜宁就爱学习,喜欢琢磨,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她兴趣广泛,爱好武侠,喜欢唐诗宋词,文科一直是年级第一,目标是北大中文系,做一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记者,是颜宁曾经的理想。
因此,在高中分班时颜宁选择了文科。但在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风气下,年级第一的她,被班主任老师强行拉回了理科班。

高考填志愿时,父母希望颜宁学医;颜宁也想学医,但她心软,又喜欢小动物,根本下不了手解剖,最后只好选择了与医学相关的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报考清华生物系也是父母的主意。颜宁更加向往自由开放的北大,但是父母亲对清华更加青睐。颜宁说,“上了大学以后才发现,我来清华是来对了!”
闺蜜眼中“不靠谱”的她,在清华的四年时光
96年,颜宁入学清华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六班,全班 33 个人,15 个女生,和如今的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 席代表李一诺成为了最好的大学同学兼闺蜜。

颜宁和“闺蜜”李一诺
被李一诺认为“不靠谱”的颜宁,每天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为了她的花边电影的选修课到处看电影,每天 YY 自己以后立志要当一名娱记的伟大理想。大二时还去竞选系学生会主席,没想竟一举战胜了外班的一位竞争对手,成功当选。
当时颜宁和李一诺看4字班5字班的师兄师姐都在上专业课的时候看托看 G,觉得如果专业课不学,生物岂不白念了。所以决定早考托考 G,以把大三的宝贵时间用来全身心地学习专业课。有个有趣的小插曲,报考托福的时候,李一诺爸爸填颜宁的名字的时候把 Ning 拼成了 Nieng,结果颜宁就一路用Nieng 这个名字申请学校。

到了大四,颜宁和李一诺到诺和诺德在上地的研发中心去做毕业论文。那时候中心的领导是陈克勤(Kevin),温文尔雅的科学家,是早年的 CUSBEA(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毕业生。
那时颜宁还是每天嘴里跑火车,说话不着调,做实验毁掉整个细胞间。以至于Kevin预言说颜宁是不适合做科研的,而一诺将来会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结果现在却反过来。颜宁说:很多时候不过机缘巧合做了一个选择,选择本身也许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做了选择之后怎么走。
大四颜宁收到了诺和诺德中国制药公司的就业邀请函,薪水优厚,无数人梦寐以求,但颜宁婉拒了。颜宁说,我喜欢自由的人生。
留学申请中的一封自荐信,把自己送进普林斯顿
颜宁身上一直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这股劲儿也在她大学毕业申请美国学校时再次发挥作用。
当时,施一公是普林斯顿分子生物学系的助理教授,负责面试亚洲学生。颜宁因病错过了施一公回清华的讲座,便给他写了一封英文自荐信。在列举了自己的种种成绩后,信是这么结尾的:
“我觉得自己在各方面能力都很出色,我希望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但申请出国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了,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

这封信给施一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从普林斯顿打电话面试了颜宁。大四寒假时,颜宁获得了普林斯顿的录取通知书。
师从施一公,普林斯顿的“残酷”科研训练
在普林斯顿给颜宁他们上课的大都是成就卓著的科学家,经典论文甚至课本里的很多东西就是他们亲自做出来的。颜宁说:“他们把每个科学发现讲得像历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让人觉得:哇!原来做生物这么好玩!”
但颜宁也接受了普林斯顿“残酷”的科研训练,便是课下读十几篇论文,在上课时,老师会随意叫一名学生站起来,指出这篇论文的缺陷与不足。
“我们看的都是生物学领域历史上已经发表的重要论文,很多都是经典文献,但老师依然要求我们从中找出问题。这种训练是我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它教会我学会质疑。科学没有挑战权威的质疑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
在这种氛围下,与导师施一公争论学术问题,是颜宁在美国读博期间的常态。
“由于我思虑不周或欠缺相关背景知识,争论的结果一般还是一公正确的时候多。但我想强调的是,即使你还只是一名小小的学生,也不能盲目地崇拜权威。”

在施一公的指导下,2004年12月,颜宁顺利通过博士答辩,并获得2005年度《科学》杂志和通用电气医疗评选的北美地区“青年科学家奖”;2006年10月,她带两个师弟师妹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做出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
30岁回到清华,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
2007年10月,受清华生物系老系主任、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赵南明教授的邀请,30岁的颜宁从美国回到母校清华,成为清华园里最年轻的教授。

“刚建实验室的时候,我都快疯掉了。”颜宁说:装实验台、订购仪器试剂、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曲折之多,进展之慢,让急性子的她直抓狂:“大约有半年我都异常焦虑,后来步入正轨后,就顺畅得多了,感觉做实验跟国外没什么区别。”
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颜宁始终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她每天差不多能有14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如果在攻坚阶段,她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五六点。
同时颜宁将她在普林斯顿受到的训练带回了清华。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不能只舒舒服服地听着老师讲课、埋头做笔记,而是要经常发言,接受颜宁的提问或者陈述自己的主张。
自2007年回清华独立领导实验室以来,颜宁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近二十篇以她本人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等TOP期刊上,其成果两次入选《科学》评选的年度十大进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2014年,颜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一举攻克困扰生物学界近半世纪的科学难题,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2016年,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入选 《Nature》 杂志评选的 “中国科学之星”。
如今,再谈起当时的选择,颜宁毫不犹豫:“回国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从清华“出走”,重返普林斯顿引热议
“清华厚道、大气、稳重,普林斯顿优雅、淡定、高贵,这是我一生中最爱的两个地方。”在2014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颜宁这样表示。她对清华园充满感情。她很少跑步,但喜欢走路,平时做实验、写论文累了,就在校园里走走。因此,她清楚地知道清华园哪一处几近废弃的老房子背后有几株腊梅,哪一处园子在什么季节最漂亮。
2017年是颜宁学术生涯的一个高峰期。这一年,她不仅攻克了长期的科研目标,还完成了一次身份转换,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拜耳讲席教授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这使颜宁再度成为新闻焦点,这次选择让她被纳入一个新的群体——“归海”一族,并且被解读为“负气出走”。
颜宁斥责网上那些关于她“负气归海”的猜想纯属无稽之谈:“从2014年开始,不仅是我,有几位教授都传出新闻,说被美国TOP大学,比如MIT聘过去做教授。对于我回普林斯顿任教,很多人有各种议论、猜测,甚至觉得这件事有一点悲情,认为我是被‘挤压’走的。其实真的不是。我去普林斯顿确实有点自讨苦吃,我在清华这个我最爱的母校待得太舒服了,害怕自己的才智不知不觉浪费了,想换一个环境重新挑战自己。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有大批的留学生出国,是做学生,现在终于看到了一批人被请回去,而且是到了TOP的学校做先生。这是很多老一辈科学家的梦想。”

她还说:“普林斯顿是我的母校,回到普林斯顿任教,是我一直的理想!”的确,2007年回国以来,她曾不止一次地在围脖和博客上表达对普林斯顿的思念之情,还专门写了一篇关于普林斯顿历史的文章。她情不自禁地称赞道:“普林斯顿太美了,又正好位于纽约和费城之间,生活也很方便,是个闹中取静、做学问的好地方。”
201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刷爆社交媒体
4月29日,当颜宁还在围脖上“嘚瑟”自己获得“魏兹曼女性与科学奖”(Weizmann Women and Science Award)时,第二天另一个“大奖”又来了。一开始颜宁还不知道大家在祝贺她什么…


直到收到邮件,颜宁才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被选上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两位资深前辈提名推荐)。而且他们说,“美国科学院里都是your admirers! Nieng, 真为你骄傲!Congratulations!!!”


此时颜宁年仅42岁,当选的消息刷爆了网络,话题一度跻身围脖热搜前10。回首颜宁走过的路,有令人艳羡的地方,也遇到过来自他人的质疑,但是她一直遵从自己的本性,做自己。
最后用颜宁曾经的一个问答结尾:《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问颜宁,“你觉得自己跟大众印象里的主流科学家有什么不同?”她冒出一句神回答:“我不就是主流科学家吗?”
如需进一步了解,欢迎在线咨询留学专家;或有任何相关疑问,请进入答疑中心留言,会有留学专家为您解答。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