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我们做了一场学子分享。
每年的7,8月是我们做学子分享的最佳时间,这个时候当年申请结束的学生还有的尚未赴美,而过往申请的学生通常会回国,所以这期间我们能见到历年赴美的学生,看着学生的成长,也不由得涌起一种骄傲感,仿佛这些“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变成了自己的孩子,而自己也貌似有了吹嘘的资本。
今年七月的分享会我们找了四个孩子,细数来,还挺有特点:
最大的一个男孩已经是新大二,毕业于美国一个普通的走读中学,高中毕业后进入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学;
其次是一个新大一的女孩,毕业于南卡的一个寄宿女校,今年高中毕业,九月即将进入美国公立学校毫无争议的第一名——伯克利大学就读;
之后是一个新12年级的女孩,就读于美国最顶尖的寄宿高中之一的St.Paul,这次回国还带来了自己在学校里申请的公益项目,目标耶鲁大学;
最后是一个最小的女孩,新10年级,是个刚刚赴美一年的新鲜人,还在熟悉和适应,但是已经切实感受到了中美之间的差异。
分享会上,布朗男孩说到自己的经历。
当年因为新东方的一场展会在7月签约,8月上飞机赴美,连寄宿家庭都是在飞机上确定的。2011年,赴美读中学的学生还很少,截止2011年6月在美国读中学的中国学生一共只有6725人。可以说,当年愿意送孩子去美国读中学的家长都是勇敢且有远见的。
他自己的寄宿家庭也经历了一次更换,第一次家庭是个单亲妈妈,因为自己也很忙,所以照料他的时间有限。在跟新东方的老师沟通后,我们协助他跟境外安置机构沟通更换了寄宿家庭。
第二个家庭的哥哥已经成年,常常跟他开玩笑说,我妈妈有没有给你吃饱。因为跟家庭建立了非常融洽的关系,所以布朗男孩的美国求学之路相对顺畅,文化融入也很好,重要的事件都会有家庭的哥哥陪伴。提到不开心的事,他谈到自己有一次洗澡后没清理卫生间,家庭的妈妈非常不高兴。但是后来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及时改正了。
听到这里我们顾问不由会心一笑,关于这些生活细节,现在已经变成了我们从学生确定走读学校后,就反复给学生灌输的理念。也算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虽然这是用教训换来的。
谈到布朗大学的录取,他特别说到,他入学的这一年,也就是2015年秋季入学,大概有20左右中国面孔的学生,其中十个左右持中国护照,里面大概有三四个像他一样是美国高中的学生。而他所在的学校是每年会固定有一个升入布朗大学的。升学方面,尤其是针对这类顶级大学的机会大幅增长,或许是家长们愿意把孩子低龄送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第二个分享的同学是圣保罗的女孩。
会后,有的家长跟我聊起听她讲座的感受,觉得这是个特别有主见,思路清晰,表达非常有条理的孩子。她谈到自己学校时充满了自豪,说起自己的项目又饱含热情。
2012年她申请美国高中的时候,托福达到了115分,SSAT也是极高的分数,可见申请这类顶尖的寄宿中学,分数是前提条件。当然随着这两年美国高中留学的热潮,更多学生考到了这样的分数,分数就变成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只有分数已经不能脱颖而出。
会上,有个家长提出了大家都关心的一个问题:“你们都很优秀,但是可能有些孩子不是那么好,一般会出什么问题,这些不好的孩子会不会对其他人有不好的影响”。
几个学生普遍的感觉是:第一周边没有那种特别不好的孩子,第二如果有,通常会是学习问题,第三做好自己就好了。
我当时站到旁边听这四个孩子都说完之后,有个最突出的感觉:虽然我们都在谈低龄留学的风险,但是真正出问题的是极少数,所以他们各自在美国几年,都没怎么接触过。
真正对这些问题案例接触多的反而是我们的顾问,因为只要有一个学生出了问题,我们自己内部会有各种讨论来告诉大家避免这样问题的,来给学生反复强调要怎么做。所以现场我也建议家长多跟我们顾问沟通,可能会对这些问题做更准确的了解和判断。
最后提示大家:
①跟寄宿家庭相处,一定要勇于表达自己,关于吃住等生活细节是否合适,只有自己最清楚,要勇敢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入乡随俗,知错就改,严格遵守家庭的规矩是非常必要的。
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升自己的标准化考试分数。但是同时也要跟顾问多沟通,如果因为刷分耽误了入学季,不一定是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