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Erica,现在正在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念本科大一,马上就要大二了。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擅长的东西,于是就来八一八自己的留学生活吧。
18岁出国,有些人觉得早,有些人觉得迟。但来了半年多,我觉得本科就出国念算是比较中等的。在这里我认识初中就来到加拿大的,但那大多是因为父母移民,把孩子带来了。来得这样早的就会比较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但也不绝对。至少中学没有大学这么松散,也是和我们国内一样一个班一个班的,总会认识一些当地的孩子。但他们的朋友,也是半路从国内来的居多。
我知道更多的人是出来读研甚至读博。国内很多大学都慢慢地推出了类似2+2的项目;也有很多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策划着出国——雅思、GRE,不亦乐乎。
这两种情况并没有好坏之分。来得早的话,没有受过中国式的基础教育,数学的基本功会差一点。来得迟的话,适应这里高强度的学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两个学期下来,我也体会到了学习的强度。虽然大一还算是最最容易的一年,已经很累人了。希望将来会适应吧。
先说说我的一天吧。
状态好时:
7——8点——起床。
刷牙洗脸,电脑书本刷刷的塞进书包,下楼去食堂吃饭。
食堂里中国小吃铁定是没有了,但烧鸡蛋,培根,香肠,薯饼这些我还是挺满意的。说实话吃了8个月了也没吃腻(当然很多时候不吃早饭)。早饭和国内肯德基里差不多,还健康些,不过没有粥,哭。
9——11点——上课。
我喜欢把课选成连在一起的,这样在同一个教学楼里,不用跑太远。
两节课之间隔1个小时是最痛苦的事之一:去图书馆的话,来回路程一刻钟,找位子一刻钟(这个很平常),就是说还没坐下多久就要赶去上课了。而且时间零散的话,一般都没什么效率。
12点——吃中饭。
图书馆的楼里有食堂,用的是同一张饭卡。这里的食堂比较干净,但相应的也就没有中餐馆那么的“中国味”了。离图书馆走5分钟有一个plaza(广场),里面有几十家餐馆和便利店什么的,但不接受学校的饭卡。我大一住在宿舍里,饭卡是必须要的,钱吃不完就浪费了呀,哭,所以不经常去plaza吃中餐。偶尔吃一次觉得超级好吃啊……
下午——上课/窝在图书馆做作业。
我们学校大一作业比较多。大部分国外大学好像都是这样。比如大二的计算机课,一般一个月交一次作业。而我们是每周都要交。一学期5门课,每门每周都会有一个不同的时间交,也就是说每天都在写作业。
图书馆有一个区域叫做silent study,一排排的桌子,中间有隔板隔开,不让大家打扰到旁边的人。每个座位有2个插座、灯、放书包的地方。总之是学习的好地方。大家如果对图书馆有兴趣,后面还可以细讲。图书馆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啊。
晚上——可能继续写作业,可能回宿舍。
一般晚上是写不完的,但晚饭还是得吃。往往要决定是回宿舍吃饭呢,还是在图书馆的食堂里吃,晚上继续坐图书馆。一般睡觉前可以把事情忙完。
11点——12点——睡觉。
终于可以睡觉了。睡觉前检查一下日程表,看看有没有忘记什么事。这时候由于12小时时差,爸妈也浮上QQ了,有时候会聊两句,但往往聊着聊着就越聊越晚了。弄到1、2点睡很平常。
这是比较健康的一天,但大部分的日子……并不是这么过的。
首先,7到8点就起床就非常不现实了。我住的是单人间,自然没有人叫早。住双人间或者混住的,早起的恐怕也少。我大部分时间是10点到12点起床,去刷牙洗脸的时候也能看到同一楼其它刚起床的人。有时候下午三四点去上厕所,也能看到披头散发一脸睡意在刷牙洗脸的人。
我没有在国内上过大学,但国内好像是需要点名的?加拿大大学不点名,有时候课程大纲(syllabus)上会非常清楚地写着:上课还是不上课,纯粹是学生个人的选择。(后面往往还加一句,如果选择来上课,请安静,保持课堂秩序)如此不点名政策,很多学生自然会翘课了。不好意思的说,我自己也翘了不少课,想想还是挺羞愧的。据我了解,大一生的,平均翘课率大概在50%左右,冬天偏高。加拿大冬天经常会有小型暴风雪,经常让人很不愿意离开温暖的室内,投身于茫茫雪海之中…好了,于是就翘课了。假设11点起床吧,起来要刷牙洗脸,楼下的早饭是卖完了,有食欲的话就下楼买个中饭,用纸盘子装回来吃(叫做to go),比如边看电视剧边吃什么的。慢吞吞吃完就12点了。把残渣处理一下,一天正式开始。
前面说了每天都有作业,所以就要开始写作业了。一直专心写作业大概傍晚能写完,要是拖延症发作就不知道写到几点了。
由于11点才起床,所以到了午夜也不怎么会困,就继续忙自己的事了。仅念书的事就蛮繁杂的了,比如要查邮件,看看教授有没有群发什么通知;我们有LMS(学习管理系统),作业呀材料呀讲义呀教授都会发布到上面,要时常查有没有新的材料;比如要记下各个教授的office hours(教授允许去提问的时段),安排下什么时候去,一般每个教授每星期只有1到3个小时,也经常会和课冲突,怎么安排好时间是个问题。
一天就这么过去了,上床时候差不多就是2、3点了,第二天再次12点起床也不奇怪,如此进入循环…这就是广大留学生典型的“宅”的一天。
顺便提一下周末。来了两学期,我基本没过过周末。周末和平常周一到周五对我来说差不多,只是周六周日一般没有什么要交的作业。但两天时间依然要用来学习。周六周日图书馆11点才开门,这个大概算是唯一的区别了。不过我算是学习比较勤奋的了,也有很多同学是真的“有”周末的,他们会去uptown玩一玩,找个餐馆吃饭,去唱K,或者扎堆玩三国杀、打牌什么的(最后一种最流行,因为便宜又娱乐)。和国内大学生的生活差不多。
关于吃饭
(以下都是大约,特例难免)
在学校里吃一顿简单的饭大概是8到10加币,人民币50到70块。
在大城市(如多伦多)吃一顿简单的饭大概是10到20加币,人民币65到130块。
自己做饭便宜的多,一个人一个月饭量正常的话,300块左右,每顿300/30/3=——3.3加,人民币20左右。
除了唐人街之类的地方,中国餐馆其实不太多。我们学校中国人特多,所以plaza上还是挺多中餐的。
在国外吃中餐不可太挑剔,因为很多食材都不一样,例如内脏或有些蔬菜,外国人不吃的,就不好买。调料也是同样。所以吃到正宗的真是福气啊……饭量的话,感觉给的都比中国平均多一点,大概是因为外国人比较能吃吧。我吃盒饭就永远吃不完,嗯,有点浪费。
水果什么的不是很贵,国差距已经不是很大了。比如一盒草莓1.99,6个大苹果3.99这样。肉暂时还没买过,听说和国内比,蔬菜和肉的差距小一些,蔬菜和肉差不多贵(所以可以放心吃肉)。这里有唐人市场,比较便宜;当地农场新鲜的蔬菜,比较贵一点,但没有中国人常吃的某些东西。各取所需吧。
然后上班上学一般处处都有微波炉,还是带饭吃比较好,外面吃真的好贵啊……泪……其实我只在学校呆了两个学期,在外面还没怎么呆过。而且学校又是穷乡僻壤,所以这点我以后再来补充吧。
在国外漂了两年,开始有些明白出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了。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师资强大,设施先进,环境美丽等等的东西,而是下面这些:
1. 没了父母的照顾
当孩子还在身边的时候,父母都会尽可能的照顾孩子,这是最自然不过的。出了国,距离一下成了硬伤,除非爸妈愿意放弃自己在国内的一切跟到外国陪读(拜托别这样),不然除了汇钱没什么你可以为孩子做的。出国以前,我在家很少做家务,因为懒。房间都是妈妈帮我收拾。交水电费,交网费,找人修电器,大扫除,洗衣服,换季的准备,等等等,从来没操过心。大部分小孩都是这样的,很少听说过有爸妈能恨下心来不管在身边的孩子的。上海到南京这种距离,孩子还是在爸妈的照顾下的。出国才能很大程度上切断这种关系。
如果没有出国的话,我现在仍然不知道马桶堵了怎么办,不知道什么衣服怎么洗,不知道房间要通风,不知道怎么装网络,不知道怎么搬家,不知道怎么交网费,不知道房租合同怎么写,不知道怎么收拾房间(现在还是不太会)……等等。学会这一切,不是因为我想学,而是因为我不得不学。
2. 有了公平的环境
国内四六级都可以买答案,这种事已经出名到连我这种不明白一本二本有什么区别的人都知道了。虽说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国内目前的环境,真是不公平到了一个境界。我随我妈,愤青的很,讨厌付出回报不对等,虽然将来他们会有教训,我还是看不爽(妈妈抱歉拖你下水)。当别人把这种事当作再正常不过时,让我觉得恶心得想吐,这里的别人包括我爸。在国外,作弊要么不被抓到,那是你手艺高超,被抓到就是0分加记档案,管你是谁。高中你可以随便改分,出了国就老实学习吧。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可惜在国内“宽松”的环境下,很多人太迟才明白这个道理。
3. 失去才懂得珍惜
因为人比较贱,所以还拥有的时候,往往不懂得珍惜,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吃不到好吃的了才会珍惜国内的物美价廉的消息,没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才会珍惜每次回国和父母在一起短暂的时间。想让一个人珍惜一样东西,只要把它毫不留情地拿走就好了。
以前在天涯开了一个关于留学的帖,很多家长来问,包括在自己学校的论坛上也看到很多,都是父母在操心孩子该操心的事。上大学的年龄,比较尴尬,法律上成了成年人,但身上处处是小孩的影子。留学,除了学点知识外,还像是一剂催熟药,把孩子和父母隔离开来,让孩子知道去操心他该操心的事。说实话,只说学术,国内的清北也不差,而且现在这个开放的时代,美国最顶尖的高校都争先恐后地把教学内容搬到网上,让所有需要的人都能够随意使用。
很多家长却都把出国看成是镀金,只要成绩够了,英语不错,就想把孩子送去留洋,问的问题无外乎是,哪个专业更好学?哪个专业就业率更高,前景更好?A大学和B大学哪个更好?等等等等。其实我觉得,家长们更该关注的问题是,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自己能不能受得了大部分时间都见不到孩子?孩子的兴趣到底在哪里?大部分大学的优劣势,一百度就差不多明了,更需要了解的,还是自家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会喜欢什么,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会开心地成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会蔫下去。
很多爸妈,和孩子相处十几年,衣食住行玩都帮孩子照顾得很周到,却不知道孩子心里真的想要什么。就算孩子也很迷茫,不知道想要什么,至少可以给他一个十分宽容的环境,让孩子能尝试过不同的东西后作出自己的选择吧?送一双翅膀,不要送一个自以为华丽的牢笼。就业前景好的,不一定是他想要的;容易毕业的,也不一定是他想要的。年轻人让老一辈羡慕的,不仅是充沛的精力,更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轻狂,因为年轻,没有什么是输不起的。虽然用意是好的,希望孩子利利,不要受罪,但某些领悟和幸福,没有受罪是换不来的。
我承认我又愤青了一次,而且一个还没结婚的人在这里吐槽父母如何如何,的确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护雏的父母和恋爱商为0的笨女人一样,的确是出于本能,但当雏鸟长大了,就该放手了,出于理智而克服本能的爱,才更贴近真爱。
留学咨询请拨打020-83750663
更多留学资讯,关注广州新东方前途出国 https://liuxue.xdf.cn/guangzhou/
地址:越秀区豪贤路102号汇德国际大厦28楼
(地铁农讲所C出口右转德政北路前行5分钟)
官方微博:@广州新东方前途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