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的网站上,一位叫David Metz的老师发布了这样一篇文章:The American Class Room in China(当美国教育方法遇到中国应试制度)。
David Metz是洛杉矶南岸基督中学的一名老师,他受到学校的一项派遣任务,让他带着美国的授课方式,去中国舟山中学教课。这是因为舟山中学和南岸基督中学合作开展了一项变革性实验项目,能让学生们有机会参与一项中美联合课程,为将来学生们去美国上大学做好准备。
两年的授课时间,让David Metz感受到了中美教育制度的差别所在:
自主学习是课程核心,而应试教育强烈排斥以学生为中心;
美国更注重过程,中国更注重结果;
中国学生要靠自己学会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通过学校。

(以下内容是对原文内容的整理摘要)
起初,David向家长表达了对学生们能取得进步有着非常大的信心。David提到,学生们的参与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他们只要相互学习,就会受益匪浅。而且David希望家长们也能够多多鼓励孩子们,让他们更加充分的参与进来。不少家长都点头对David的观点表示赞同。
但是,当David在讲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时候,受到了家长们的质疑。David提倡学生在学习方面要更有自主性,并且描述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抱着满腔热情的他,却只等来家长无数的质疑。
“我知道一个学生必须掌握7000多个英语单词才能在托福考试中拿到高分,三年后他们能做好准备,能被好的外国大学录取吗?”
“怎样才能迫使自己的孩子自主学习呢?”
“这种‘自主学习’是否只是美国老师偷懒不上课的一种方法?”
项目负责人刘茂林老师的助手,除了过来低声说抱歉,似乎也没太好的办法。这也让David意识到,他们没法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家长也同样需要老师们来教。不过在那次之后,David再也没有被邀请去家长会。
有一次David决定对班级里猖獗的作弊现象说点什么,他把他想说的话先翻译成了中文,以免被学生误解。David说:如果你连续使用了3个以上不是出自自己想法的单词作为答案,你就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否则就算抄袭,这是剽窃。这番话才说完不久,David就看到一名学生肆无忌惮的拿过另一位学生的作业抄了起来。显然David说的话,对学生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次事件之后,David明白中国教育制度更注重结果,而美国则更注重过程。
David的教课方法也没有得到学校老师的完全认可。在写作课上,学生们正在低头写着五段论的文章,David则是和每一位学生进行讨论以确保他们理解了相关的材料。然而项目负责人刘老师则对这个方法不太认同。刘老师和其他教师讨论下来的结果是:和学生们单独讨论效率太低,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并且在黑板上用红笔写上难点。David也采纳了这些建议。
期间还有一件事也给David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一次他让学生们快速的写下一篇人物特写,也就是写下人物的名字、工作和年龄。结果五分钟之后,好多人的纸上还是一片空白。于是David让他们只写年龄,学生们还是没写出什么东西。 无奈之下David让他们从1-100中随便挑一个数字写出来,学生们都毫无障碍的做到了。David感叹到,学生连简单构思一个人物都有困难,何来创造力之有?
当然这次中国之行也不只是给David带来困惑和不解。他有一名叫Sam的学生,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会想办法跑进老师办公楼的起居室,为了能和David聊聊英语,并且搜集观点和思想。Sam对David说,很多学生像他一样,很多学习都是发生在校园之外,而且通常是通过互联网。在网络搜索受到限制的中国,他们会想方设法的躲开互联网的审查,在网上搜索他们想要了解的知识。
从这篇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一名美国教师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感叹和无奈。这让我们不禁想起前段时间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类似的剧情,只不过是把中国的教育制度带到了英国,当地学生、老师对此制度的看法褒贬不一。不同的国情有着不同的教育制度,一个制度不会因为几部纪录片,几个国际合作课程而改变。但如果学生们都学会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就像David Metz在文章结尾所说的:”The ability to learn how to learn —— All on their own.” 学会学习,全靠自己。
(本文素材来源于《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