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留国费用不菲,留学市场日趋白热化、低龄化的趋势却越发显著,短短十年间中国赴美人数上疯涨几百倍,更突显了中国家长对于美式精英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青睐与偏爱。与此对应的是,藤校整体录取率一直走低17年,中国大陆申请常春藤的学生是4万人,只有不到200人被录取。这数据包含所有在美国读高中,国内国际学习,体制内学校,拿中国境内护照的总人数。
然而,对于优秀人才选拔过程和机制,在中美两国不同教育体系下,其实并没有太多不同。国不同教育机制下,培养出的孩子,究竟哪国优势明显?差距在哪里?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

虽然近几年国内高考改革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方式,但是无论新旧高考选拔机制,仍然没有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本质,其实美国高考制度下,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和需要付出的努力并不轻松。
当大学招生官拿到成绩单时,不仅看“分数”,对比“科目”,还更重视学生在课外学术活动方面的表现,全面了解学生的潜质,综合评估学生是否适合进入竞争更加激烈的大学学习。其实这国名校录取最优秀学生的方式并没有本质区别。
藤校是强者间的博弈,强者恒强
作为优秀人才选拔性考试,不论是中国高考还是美国高考,都充满着竞争。留美申请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常春藤盟校的录取率已经连续多年走低。为了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争取进入名校的机会,中美家庭都不惜重金投入。面对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优秀的学生需要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够有极强的学习自主性,对学习目标有明确的提前规划和安排。
在国内初高中各阶段,优秀学生都会提前完成所处阶段所有学科任务,进行更高目标的探索和学习。为了提高孩子的思维和逻辑能力,拔高孩子在同龄中的差距,参加奥数或者更高水平的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成了体制内学生能力提升的“必修课”;
而在美国AP课程会在高中高年级时陆续开出,由于课程难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课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资格选择AP——大部分高中要求学生前两年的平均成绩达到A,甚至A+,才有资格选择AP课程。
不论是“奥数”还是“AP”课程,都是给“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开放的一种能力提升方式。而不论是中国的大学,还是美国大学,招生官最看重的都是学生提前于同龄人进行下一个阶段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与中国的学生需要应付期中、期末以及各阶段的大小考试相同,美国的考试次数也相当频繁,并且每次考试成绩,都与“前途”相关。
有能力提前进行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追求卓越是每一位优秀学生共有的特质,不仅是学习成绩上的提升,更体现在能力上的进步,但是,是否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才是与同龄人拉开差距关键。名校对于人才选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并不是做一个面面俱到样样精通的全才,而是有特点的优秀学生,以此来保证大学学生群体的多样性。Harvard welcomes students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and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far-ranging talents and interests.(引用自哈佛招生网页)

申请美本,当你登陆到大学申请页面,都需要提交以下7大板块的信息:
1.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宗教信仰等)
2.家庭信息(父母信息)
3.学业信息(包括学校信息、GPA、排名、获奖情况等)
4.标准化考试(SAT、TOEFL等)
5.课外活动
6.写作(个人陈述)
7.其他问题(学术活动、开放式写作)
前四项作为硬性指标,是甄选申请者时校方考量的指标之一。而在申请美国大学时,要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者,其中不乏各种托福、SAT/ACT成绩傲人的学霸,那么如何才能从中脱颖而出呢?
高质量的课外学术活动,就是能彰显自己“特点”最佳方式。当大家成绩上的刚性指标难分伯仲的时候,你所参加过的不同课外学术活动,以及你从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就会成为有别于其他申请人的重要资本,使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因为你的经历不同, 才能造就申请中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