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孩子能够成长得更健康、更成功、更幸福?为什么有些孩子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遇到麻烦,甚至最后走入歧途?当我们看着自己眼前的孩子,能预测到他未来的人生是否成功和幸福吗?
01
每一个学习儿童心理学的人,都一定会知道一个心理学实验——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博士在60年代做的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的参与者是4、5岁的孩子,试验之后,研究者一直跟踪着这些孩子的成长。
跟踪进行了40多年,观察这些在实验中表现不同的孩子,他们的人生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实验是这样的。
研究者让孩子坐在一张桌子前,然后在桌上摆一个棉花糖。
研究者告诉孩子,她会暂时离开房间(一般是15分钟),如果她回来,这颗棉花糖还没被孩子吃掉,那么会再奖励孩子一颗棉花糖。
但是如果孩子没等到研究者回来就把这颗棉花糖吃掉了,那他就没有奖励了。
孩子的选择很简单:获得一颗棉花糖,或者等研究者回来给他们两颗棉花糖。
其实研究者并没走掉,而是通过安装在房间的摄像头观察孩子的行为。
孩子们的表现各种各样。
研究者很好奇,那些没有等到他们回来的孩子和那些想尽一切办法终于“等到”他们回来的孩子,他们几十年后的人生会有差异么?
40年的跟踪结果,让Mischel博士和他的团队很震惊。
Mischel博士发现,那些等到了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
-
他们SAT分数(美国高考)更高;
-
更不容易患有肥胖;
-
应对压力能力更好;
-
他们父母报告说他们社交能力也更好......
总的来说,他们在人生各个领域似乎都更成功。
02
等到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到底有什么秘密?
其实没什么秘密,或者说,这个秘密是每个人都知道关于“成功者”的秘密——自控力。
自控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某个领域的成功,因为生活总是充满诱惑,让人无法坚持目标。
能够控制自己,让自己坚持目标的人,在各个领域都比不能控制自己的人成功,有什么奇怪?
但Mischel博士认为,自控力和基因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后天培养。
培养自控力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延迟满足”。
大脑有点像我们的肌肉,练得越多的部位越活跃。
一个人的大脑若是边缘系统活跃,他就很容易被情绪控制,行为倾向于及时“及时行乐”;
所以,越能够控制自己人生的人,也有计划性和执行力,也就越容易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03
自控力是一个人宝贵的能力。
父母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锻炼他们的自控能力,从平时“延迟满足”这种行为开始锻炼。
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将享乐推迟,先完成自己的目标(或者阶段性目标),再去“好好享受”。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 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惯
比如,父母要给孩子设置一些固定的生活习惯:早上、中午、晚上吃饭时间,每天吃零食时间,每天玩游戏时间......只有到了某个时间孩子才能做某些事情,不到这个时间,只能“等”。
想培养孩子这种习惯的父母,需要给孩子设置时间上的规矩,并且要坚持这些规矩。
2. 让孩子学习“等待”的辅助技能
让孩子学会看时间。
能让孩子看见的和感知到的时间流逝,会让等待变得更有计划性。
让孩子学会存钱。
给他买一个存钱罐,让他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设立一个“金钱目标”,自己去完成。
记住,所有的辅助技能其实是在教孩子将一个大目标,分解到很多的小目标上。
3. 启发关于“等待”的思考
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件东西(或者很想做这件事),但这不在我们计划之中。我答应你,我们商量一下什么时候买,你为什么一定要买,你是否需要这个东西?然后我们再定下来什么时候给你买。
4. 引导“等待”的奖励计划
比如:孩子很想买一个玩具,父母可以告诉他,如果你能等到下周再买,我们除了送你这个玩具,还能带你出去玩一趟。但如果你现在就要,那就只能得到这一个玩具了。
5. 你是一个善于“延迟满足”的父母吗?
Mishchel博士后续研究发现,那些善于“延迟满足”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善于延迟满足的孩子。
这可能并不仅仅是遗传,而是父母会在生活中将自己怎样“先苦后甜”的方法,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孩子。
所以,也许父母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是不是擅长运用“延迟满足”的人。
也许你从来没有留意过训练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现在和你的孩子一起训练也不迟;
比如,你可以将一部正在追的连续剧推迟一段时间看,先完成对你更重要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