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规划到海外留学的中国孩子和家长,每年一度的大学申请季,都是一个漫长和纠结的过程,宛如一场战斗,甚至是战役。笔者有幸刚刚经历了今年的美国大学申请,感悟颇多,这里啰嗦几句。
笔者的儿子就读于首都的一个知名重点高中国际部,虽然是前三甲级别的牛校,但不是学霸,学习成绩年级中游偏下,没有奥数奖、没有艺术细胞、没有体育特长、没有比赛经历,总之没有任何中国人眼中优秀学生必须的光环,就是一个内向的、不起眼的、安静的普通学生。
申请时的标化成绩不理想,按正常理解,也只能是“被动”的争取美国排名100左右的学校,奖学金更是遥不可及。理论上,美国大学早申请第一批录取情况在12月15日可以出来。但笔者的孩子,11月17日就收到两个美国大学(1个排名前50,1个没参加排名)的录取通知,且全部带奖学金(每年10000美元、每年17000美刀)。至于已提交申请材料的其他大学EA是否录取,现在还不得知。
不合常理,原因何在。作为家长的笔者一直参与了整个申请过程,亲身经历了其中酸甜苦辣,有纠结、有痛苦、有欢乐、有迷茫,点点滴滴归纳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谈体会前,先简要介绍一下美国大学申请的相关知识。
美国大学本科总体上分大U(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两类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差别较大,具体情况不再赘述。
美国大学招生,学习成绩主要是SAT(或ACT)和托福,通常是每个学校官网发布最低要求(分数),够这个条件的都可以申请。
申请一般分ED、EA、RD。
ED具有法律强制效力(被录了没有特殊情况必须去),每名孩子ED只能申请一个学校,但ED录取率高(表明孩子对学校忠诚度高)。
EA、RD不具强制性,即可去可不去,每名孩子可以申请很多所大学。
ED、EA算早申请,一般在10月底到11月1日截止,也有部分学校11月15日截止。
RD要到来年1月1日或2月1日截止,也有个别学校时间在后面。
这里的“截止”,是指申请材料网上提交的时间,不是学校收到材料的时间。申请前期,有两个问题先要搞清楚。
孩子的水平如何,定位是什么?
目标校是什么类型、档次、气质?
笔者的孩子成绩一般、性格内向、没有特长,数学突出(ACT数学36)、英语最差。孩子却喜欢文科,特别是历史,欣赏文理学院的精英教育。因此,目标范围定为排名100左右的比较保守的、有宗教背景(一般比较安全)的美国文理学院,争取前50的学校。
其实,申请一个好的结果,原因总的来说,有努力的因素,也有幸运的成分,更需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笔者曾经有过多年的军旅生涯,已经养成了凡事要讲究个战略战术的军人思想和意识。申请,就攻克美国大学招生关的任务,义无反顾,坚决完成。
即是战斗就必须有战略战术。毛主席讲:“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一是不胆怯、不畏惧,即不要被美国大学的名头唬住,战略上要蔑视敌人;
第二,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综合中国学生留学热度、孩子的实际水平、美国大学近年来的录取情况,可以判断总体上是敌强我弱,必须避免与敌正面决战(靠标化成绩),寻找机会打歼灭战(孩子的其他优点);
第三,战场决断权下放。按照孩子的意愿选取大学的类型,家长不横加干预。
体会七点
一、找个“合适”的中介,申请成功了一半
市场上中介机构多如牛毛,笔者不好妄自菲薄、妄加评论。因此采用“合适”这个词,特指适合自己孩子的。笔者与西学东渐的王东老师是儿时的玩伴,二十多年未见,也未通音信,偶然的机遇碰到一起,聊到孩子,自然而然的委托他全权处理。
申请下来,感到王老师和于老师的理念独特,他们的定位首先是教育机构,其次才是中介机构。
申请过程中,把培养孩子能力、自信和气质作为重点,一遍遍启发、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写文书、自己回邮件、自己填表格,针对不同孩子,采取不同思路方法。
这种工作模式看似不服务,实则更费劲。
有别于一些模式化、流水线式的服务,这是一种针对个体的、指向性更强的定制的精英服务。
申请成功与否,是孩子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结果,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这个道理。相当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开启美国大学的钥匙交到孩子自己手中,而不是中介打开让孩子进去。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眼光更为长远,是为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做铺垫,而不仅仅只盯在申请成功的节点任务上。
二、准备充分,不打无把握之杖
前期,通过网络 微 信、亲朋好友等等,要多搜集有关信息,学校的特质、历史、地理、气候、学术、安全、学生成分、就业前景等,并及时归纳总结,找出适合孩子的学校。大的范围确定了,再用排除法一一裁剪,利用高二时与个别大学的邮件渠道,试探性的发个邮件,探探行情。
这里有个误区,如何看待大学排名。不能单纯看美国大学排名(USNews),要综合各种因素,在适合孩子的学校中努力争取好的大学。换个角度讲,排名仅是参考,不能作为决定因素。美国大学排名也就是在中国大陆热度较高,实际上了解情况的美国本土学生未必如此,有些很好的著名的大学排名较低或者根本没有排名。
三、尊重东西方文化差异
申请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美国大学招生官的理念,评判学生的标准,与我们的传统观念差别较大。
所谓入乡随俗、客随主便,既然申请西方教育体系的学校,确固守东方文化的衡量标准,显然会自寻烦恼、平添忧愁。
举例说明:经常碰到牛孩的家长,说起来是涛涛不绝,信心十足,自认为申请个牛校理所当然。其实未必,与美国大学招生官邮件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他们的套路。
引用一所排名20多名的文理学院招生官原话:“我很愿意与你分享申请过程的感受。很多人经常问我们同样的问题,我们对学术成绩如何看待,在受理学生申请过程中作用是什么。我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简单的回答是,我们学校招生委员会对标化成绩仅作为评判标准之一,且不是决定因素。超过设定的分数要求,表明你已具备学校要求的学术能力,更好的成绩只是作为奖学金的决定因素。我们更在意的是学生与众不同之处,是否对生活充满梦想,并为之付诸执着的努力。”
显然“不同之处”是逻辑重点。
国内的家长普遍存在误区,都认为我的孩子获得过奥数等级奖励,达到音乐、器乐等级水平,体育比赛第几名,等等,与众不同呀!
关键是,这些年都是这个模式,我们已经把美国人搞的有点视觉疲劳了。开句玩笑话:能给点专业精神吗?
当然,不是说中国的牛孩不炫耀自己的光环,而是在此基础上,能否开发一些与其他牛孩不同的地方,因为实际上牛孩确实不少。
四、态度诚恳,有理有据
战略上要轻视,战术上要重视。
在我们眼里,美国人“奇葩”很多,招生官同样如此,这是其多元文化造就的。不要遇到不顺心、不理解就怨天尤人,哲学上讲“存在即是真理”。与美国大学的招生官面谈、邮件交流,都需要注意这一点。他们的关注点、敏感点、兴奋点,很可能与我们不在一个层面。美国人崇拜强者,但鄙视强权。一味迎合反而适得其反,按官场那套盛气凌人也不行。态度不卑不亢,反驳有理有据。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比如,有个大学发邮件问孩子喜欢什么宠物。我们没有直接回答,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发现这个大学吉祥物是一只斗牛犬。正好孩子养过一只雪纳瑞,就如实回答,而且进一步展开讲了犬与梗的区别。大白话,哪痛打哪。
五、创造条件,积极互动
前面讲了,申请过程也是个营销的过程,即准备把孩子包装成什么学生,怎么介绍给对方。由于远隔重洋,推销孩子的渠道受限。家长必须利用有限的招生活动、邮件交流,这非常重要。再好的金子,埋在土里也无人发现。有两个情况需要说明,一个是关于国内举办的各类招生活动。
申请伊始,各种各样的招生推介铺天盖地,让家长孩子应接不暇。
介绍个小经验,美国大学招生官参加的必须要去,通常是美国大使馆组织,或在美国注册的中国重点高中国际部学规部门组织,是官方的。
可以关注这些重点高中的动态,有机会可以混进去听听;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邮件的互动。
美国人比较在意中国学生的“沉默”。通常是申请提交后,美国大学招生办公室立刻发来邮件,确认提醒一些事项(主要是官网申请页面)。我们的孩子往往觉得没事就不回复,这就错了。即使没事,也要回复。人家跟你讲话,你面无表情、冷诺冰霜,人家怎么会对你有好感。而且出于礼节礼貌,也不能无动于衷。关键是会让招生官认为你对学校不重视、不真心,这种印象先入为主,对申请是个巨大的软杀伤。回复及时,但不要无话找话、讲无用的话。天南地北、胡诌八扯,也会影响不好,会让人家觉得你没有思想,是个油腔滑调、贫嘴滑舌的孩子,这一点上,东西方标准是一样的。
举例说明,有个著名的美国大学发来邮件询问申请材料事项,笔者刚好打开,马上回复一句:“材料已网上提交,另见附件”。1分钟内,对方又发来邮件:“你能够快速回复,证明你对我们的真诚和执着,我十分高兴和感动,你与其他沉默的中国学生有很大不同”。这是一个偶然小事,但折射出一个道理:与众不同要让人家认定才算数,不是我们自己认为的、想当然的,申请是个严肃的工作,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六、挖掘亮点,完美文书
笔者深感孩子没什么优点,真的是无米之炊。可是王东老师坚持认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如星星璀璨于夜空,关键是发现并放大。
孩子经过和老师及的长时间头脑风暴,还真的找到了。
其实比较难以启口:做饭、写小说。孩子平时喜欢练练刀章,琢磨个菜肴,没事就炒几个可口的菜陪家长分享。同时,初中时就开始偷偷写历史小说,怕家长骂他不务正业,发表了都不敢吭声。
发现这两点,团队老师们立刻眼睛放光:“这就是优点,这就是美国大学寻找的学生优点”。申请文书于是以此为脉络,洋洋洒洒、快意人生。与招生官交流,可以作为重点引导的话题,最起码先馋馋老外!
后面发生的事实证明,当初选定的这两点是准确的、管用的。举例说明,到现在,一个美国大学的招生主任(女士,高中推介会上与孩子面谈过),还记着孩子,关键是惦记着孩子的中国菜。其实她是领导,招生工作由她下面的人负责,但她经常以个人邮箱发邮件,不停的问孩子申请材料提交了没有,下决心来了没有。
说明一下,这个学校是非常棒的文理学院,历史专业排名前十,也是个牛校。这事放在中国难以想象,985的大学招生处长能这样吗,可能吗。其实人家不是为了吃,而是从这一点上,看到孩子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积极阳光,且乐于分享的孩子,值得招进来。
借用王东老师的观点:我们讲的“奇葩”,在人家那里是“情怀”。前者关注事物本身,后者关注过程和意义。
七、诚实笨拙,不耍小聪明
客观上讲,中国人的聪明即好也不好,美国人最敏感这一点。
举例说明:ACT和托福成绩正式渠道是在其官网上交钱送分,但笔者的孩子发现,将成绩截图作为邮件附件发给对方,有的大学也认可。因此兴奋的告诉家长这事,孩子为了给家长省钱诚然可以理解,但问题的关键不是钱的事。
笔者教育孩子:既然美国大学采取官方送分的方式,必然有它的道理,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不要以为美国人都是傻子,这世界没有傻子,不能采取这样取巧的方法,避免对方质疑你的人品。果然,有好心的招生官专门发来邮件提醒:他们不接受非官方渠道的送分截图,请与ACT和托福联系。
孩子申请告一段落,新的征程即将开始。回首历程,可能就是个案,不代表普遍性,仅此声明。但总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如果大家对此类问题有疑问,欢迎大家
在线咨询专业老师,或有任何相关疑问,请进入
答疑中心留言,会有留学专家为您解答。如果您对自己是否出国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
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

声明: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