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gap year(间隔年)吗?gap year的学生通常更加成熟、更知道自己要什么。该如何来策划gap year?通常经历过gap year的孩子们无论在个性上和眼界上都获得了不小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gap year更确定了自己的学术兴趣和课外兴趣。
gap year都该做些什么。请注意,不少学生利gap year去上很多有学分的课程。这要非常小心。上一两门学分课程是可以的,但上太多了反而有严重问题。因为学分课程上多了之后,直接的后果是你不能够以freshman(大一新生)的身份申请入学,而只能以transfer(转学)的身份申请。而这样一来,申请难度大大增加了。
除此之外,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如何在gap year规划自己的非学术类活动。三个原则:做“重要”的事情、做“有趣”的事情、做“让自己愉悦”的事情。多年来,被我录取的gap year学生们有的全球旅行、有的参与了很多非学分的课程、有的在实习单位里奋力拼搏、有的参与了非常多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就非学分的课程而言,有时候这些课程和学生的专业选择很吻合,很多时候孩子们仅仅觉得这些课程很有趣。公益活动也是种类繁多,不过很多孩子利用这一年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有两种度过gap year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和打算毕业即入学的同学们同时申请大学,然后获得心仪的录取通知书。录取后,亲自向目标学校的招生主任写一封信,请求能够推迟一年入学。这封信必须简明扼要地介绍这推迟的一年(gap year),你打算做些什么。只要理由恰当(除非你的理由是你要上很多带学分的课程),这种gap year request(延期请求)通常都会被接受。
第二种方式是高中毕业后直接空白一年,在这个“空白年”中再申请一所大学。我们不是很赞同这种方式,因为虽说是gap year,但在毕业后即将到来的秋季,你要忙于申请大学。也就是说,你的gap year不能够100%地服务于你的特色。
有趣的是,在中国,选择第一种方式的学生少之又少,而大部分gap year的同学们基本都是选择第二种方式。在这里用“选择”这个词不太恰当,因为第二种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被选择的,而是被迫而为的,如高考不理想,打算转出国的家庭。他们很有可能要gap year。而在美国,绝大多数gap year都是第一种方式,即拿到了录取之后再延迟一年入学。这也许是中西文化不同的差异之处吧!
对于那些“被迫”gap year的同学们来说,比如一位学生Allan,他今年高中毕业。由于准备得太晚了,他不得不选择gap year来补足自己的背景。Allan利用这一年旅游和做义工。在沿途,他都会把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了一套美丽的文字。这些文字显示,gap year(强化了他对于心理学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他的人际沟通能力。这种长途旅行也扩展了他的视野,让他在大学里成为更好的室友。当然,这个的前提是他在gap year(的中期把申请工作做得很不错。这对于时间管理和人的纪律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过,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正是我们成功的基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