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本德在他离任前的一份长篇报告中宣称,一个完全由学术成绩优越学生组成的群体是不健康的,它不利于学生个体充分、全面的发展。这一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哈佛和其他顶 尖大学的招生培养政策。
因此,在录取学生时,招生官会用一把无形的尺子,对学生的分数、经历、特长、性格等等进行全 方位度量,而非单纯唯分数论。而度量结果则明显对以下几种人做出倾斜:
捐赠者亲属、教职工子女、校友子女以及顶 尖运动员。
录取率仅为5%的哈佛大学,大学运动员占本科生人数的比例为15%,耶鲁大学则是13%,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率为7%,但运动员占20%。达特茅斯学院运动员的比例更是高达21%。
可见,体育特长生在美国大学申请中更具有优势,更容易脱颖而出。
美国IDEO提出过“T型人才”的概念,
即富有知识广度以及学习深度;能够跨学科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开放协作并且善于自我突破的人才。
学生除了努力提高分数,还需要培养诸如竞争本能、团队协作能力、领导意识、意志力等特质,前者需要在教室里一丝不苟地吸收知识,后者则需要在运动场上得到锻炼。
美国不仅非常重视大学生体育,且拥有完善和成熟的大学生运动员的选拔和竞赛体系。
著名的常春藤盟校(The Ivy League)就并非学术共同体,最初是几所知名院校通过体育结成联盟。
成立于1906年的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汇聚了全美最顶 尖的体育人才,它负责管理和组织大学体育活动。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和竞技性,以及提供学生运动员的奖学金支持。虽是大学生比赛,但NCAA每年的商业收入最 高可达10亿美元。
最重要的是,NCAA还通过大学体育培养卓越的学生运动员为未来的领 袖。精英大学的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体育上,美国式的精英其实就是体育精英。
在美高,卓越的学术成绩固然重要,体育的发展也不容忽视。美高创始人方正先生认为,健康的体魄和坚韧意志力是塑造未来领 导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总建筑面积六万平方米的苏州美高,有三分之一的场地(约两万平方米)专供学生运动使用,校内体育项目包括网球、高尔夫和巴西柔术等。学生有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从而加强自己的体魄和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