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观察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同一词汇或发音,在不同方言环境中竟能展现出截然相异的含义。以“土豆”为例,在广东方言中,它被称作“薯仔”;而在山东,则习惯称之为“地蛋”;进一步地,在云贵川渝等广大地区,人们更倾向于将其称为“洋芋”。这些差异充分展示了方言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日本也不例外。在各地不同的方言体系中,同一事物往往承载着各异的称谓,这种现象时常引发人们的困惑与惊叹,不禁让人发出“何以至此?!”的疑问。
今日,我们便以“麦粒肿”(ものもらい)这一病症在不同方言中的多样称呼为例,深入探索地域间语言差异的广度与深度,共同领略地方特色对语言表达的深远影响。
武汉新东方日语暑期班正火热开班中,想趁暑假学习日语的同学快来加入我们吧!
不同方言中的“麦粒肿”叫法
おひめさま(熊本)
麦粒肿=公主殿下???
在熊本,麦粒肿被叫做「おひめさま」,有时也会被称为「おひめさん」。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据说是“为了心理上疏远对方,故意使用礼貌的语言”的表达方式。
比起说麦粒肿,おひめさま这种说法显得更加可爱。因此在熊本方言中,“得了麦粒肿”会说成「おひめさまがでけた」。
ばか(宮城)
上面还把麦粒肿说成公主呢,这里就是“笨蛋”了?对不了解宫城方言的人来说,这种说法是不是让人很难理解?!
其实不仅限于麦粒肿,宫城的「ばか」被用来表示“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ばか”=“我想远离的对象”。
如果对不了解宫城方言的人说,「ばかになったから眼科に行ってくる」(因为我得了麦粒肿,所以要去眼科),对方可能会大为震惊吧!
おともだち(沖縄)
虽然冲绳和关东地区等地一样,麦粒肿通常也被称为「ものもらい」,但也有被称为「おともだち(朋友)」的情况。
这是一种“在本不应该使用的场合,故意使用礼貌的话语,以心理上疏远对方”的表达方式。
试想一下,如果你不小心得了麦粒肿,肯定会感到很郁闷,但如果你把麦粒肿表达为“朋友”,是不是觉得心情好一些了?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典型的冲绳的悠闲方言!
めこ(ん)じき(長野・岐阜・愛知・静岡・山梨)
在长野、岐阜、爱知、静冈、山梨县等地,麦粒肿被称为「めこ(ん)じき」。
めばちこ(大阪・兵庫・奈良・和歌山・岡山など)
「めばちこ(眼睛)」这个词主要在日本近畿地区使用,而且使用者年龄段广泛。尤其在大阪的使用率非常高。即使不是在这个地区的人,也有很多人至少听过一次。
关于这个词的词源,有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メ(目)+ハチ(こじき)+コ(接尾辞)」,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目をパチパチする」。
めいぼ(京都・滋賀・徳島・愛媛・宮崎など)
上面我们说到,同为近畿地区,大阪、兵库、奈良、和歌山、冈山等地将麦粒肿称为「めばちこ」,而在京都、滋贺、德岛、爱媛、宫崎等地,则称为「めいぼ」。
めんぼう(愛知)
在爱知县,麦粒肿被称为「めんぼう」,乍一看是不是和上面的「めいぼ」很像?其实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到了爱知县后原始词源发生了变化,就变成了「めんぼう」。
いんのくそ(鹿児島)
在鹿儿岛方言中,麦粒肿的说法是「いんのくそ」,有种让人忍不住想要大声读出来的冲动,非常有冲击力。
这里的「いん」指的是“狗”。据说,这个词源自于比喻眼睑边缘长东西的情况,就像是“掉在池塘边的狗屎”,虽然咱也不懂为什么像,但确实是很特别的方言……
这个词不仅在鹿儿岛使用,在佐贺和大分等地也有使用,有些地方甚至专门用「いんのくそ」来指代下眼睑长的东西!
おきゃくさん(佐賀)
在佐贺的方言中,麦粒肿被称为「おきゃくさん(客人)」,这可能是从突然拜访的感觉中得来的吧,“麦粒肿=不请自来的客人”,这么看还挺形象的。
ほいどっこ(秋田)
在秋田县,麦粒肿被称为「ほいどっこ」,说实话,这个表达方式光看着完全不觉得和“眼睛”有什么关系。
在此观察之后,不难发现日本地方方言的丰富多样性与趣味性,即便是常见的“麦粒肿”这一病症,在不同的方言中也有着多种生动有趣的称谓。这一现象深刻揭示了方言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独特的表达魅力。同时,也凸显了掌握方言对于避免误解、减少笑话发生以及顺畅沟通的重要性。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深入了解并尊重各地的方言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在武汉新东方日语暑期班中我们也会和大家详细讲解相关内容,快来新东方和我们一起学日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