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并非我们熟知的人参?馒头在日本竟不是馒头?
学习日语的朋友或许对上面的玩笑话并不陌生。尽管日语中的汉字大多我们都能辨认,但其含义有时却与汉语大相径庭。
当我们踏上日本的土地,漫步在街头巷尾,经常会看到写着“饅頭(まんじゅう)”的招牌。对于中国人而言,看到这两个汉字,首先映入脑海的自然是那种没有馅料的面食——我们常说的“馒头”。
然而,对日本人来说却并非如此。在日本,饅頭是一种用甜味面粉包裹红豆沙,再通过蒸笼制作而成的和菓子。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同样的汉字,为何在中日两国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呢?今天,我们就借着日本的“饅頭文化”,来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吧。
1
日本馒头的由来
馒头传入日本是在贞和5年,即1349年。当时,在中国修行的僧人龙山德见从中国返回日本,他的中国弟子林净因也一同前往。
林净因是浙江杭州人,至今杭州仍保留有一块林净因碑。龙山德见为了历练自己,开始环游世界。当他来到中国游历取经时,结识了林净因,并收其为俗家弟子。当师傅龙山德见准备渡海归国时,林净因为送师傅一程,一同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旅途。
林净因在日本奈良定居后,开始以贩卖馒头为生,并在馒头中包入了豆沙馅。当时,禅宗寺院不仅是传教授道的场所,还是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林净因这款“甜馒头”因其独特的口感,获得了上流社会的好评。
随后,林净因参考中国馒头的手艺,加入适合日本人口味的馅料,将馒头改良成了一种美味的“点心”,并在这种改良馒头上描上“林”字,以此制作售卖这种点心为生。
随着馒头在上流阶层中的流行,它被人们推荐给了后村上天皇。后村上天皇因对馒头的喜爱,将身边的宫女赐婚给林净因。为表感谢,林净因在结婚时,亲手制作了红白两色的馒头送给宾客,作为“伴手礼”。这个习俗被延续了下来,直至今日,日本人在结婚或其它重大喜事时,都有赠送红白馒头的习惯。
龙山德见去世后,林净因因思念家乡而返回了中国,但他的子孙继续在奈良做馒头职人。到了室町时代,为了避免战乱,他们移居到了三河国(爱知县),并和当地的豪族塩瀬组成了亲家、更改了姓氏,这也是日本御菓子老店“塩瀬総本家”的开始。
为了表达对林净因的感谢,日本设立了全国唯一的“馒头神社”——“林神社”,并将他奉为“菓祖神”。每年的4月19日,林神社都会举办馒头节,来自日本各地的点心商会捐献红白馒头,向大众免费分发。
2
日本饅頭的种类
谈及日本馒头的种类,真可谓是琳琅满目,其中尤为突出的有以下九大品种:
一、茶馒头
茶馒头采用面粉、黑糖及膨松剂精制而成,甜度浓郁,与抹茶搭配食用尤为相得益彰。它还有诸如“利休馒头”、“大岛馒头”、“温泉馒头”或“薄皮馒头”等别称,在日本各大温泉街极为常见。
二、薯蓣馒头
“蓣”为“芋”的异体字,薯蓣馒头以紫薯粉替代面粉,外皮颜色或为紫色,或为粉红色,又名“大和蓣”、“伊势蓣”。
三、酒馒头
酒馒头是借由酒母和麹发酵面团制作,甜度较低,搭配冰水食用效果更佳。
四、炭酸馒头
炭酸馒头是明治时代诞生的简易日式甜馒头,通过在面团中加入苏打粉进行发酵,既适合家庭制作,也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五、盐馒头
盐馒头则采用咸味馅料,尤其在江户时代明和年间(1764-1772年),播磨国(今兵库县)屋崎村的点心商人播磨屋治平制作的盐馒头尤为有名。
六、葛馒头
葛馒头以葛粉代替面粉,需在冷藏后食用,口感清凉,亦被称为水仙馒头或葛樱。
七、麸馒头
麸馒头采用小麦粉的麸皮代替面粉,外层包裹一层盐腌的笹叶。
八、味噌馒头
味噌馒头则是将味噌与红豆沙馅混合制成。
九、最中馒头
最中馒头介于煎饼与馒头之间,外层包裹着酱油味或芥末味的海苔。
看到此处,或许有人会好奇,既然“饅頭”在日本并非指馒头,那么真正的馒头在日本又该如何称呼呢?其实,类似于中国的馒头在日本被称为“すまん”,类似于中国包子的则被称为“中華まん”。
不过,在味道上,它们与中国原汁原味的包子馒头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每当冬季来临,罗森、711等便利店便会推出“中華まん”。
除了传统的猪肉包子,这里还有令人难以想象的抹茶味包子以及披萨味包子,口味新奇独特。如果你恰好身处日本,又对这些新奇美食感兴趣,不妨前往便利店一试,品味这份独特的中华美食风味哦!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怎么样,有没有了解更多呢?如果你在日语学习中遇到困难和瓶颈,或者在日本留学申请上有疑问,欢迎来武汉新东方第二外语,我们的老师会给你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