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春夏之交之时,国人素有挂艾草、赛龙舟的风俗,意在驱邪避祸。家人亲友欢聚一堂,共饮雄黄酒,品粽取乐。
而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其节日习俗与我们有所不同。尽管日本的节日种类繁多,但关于是否庆祝“端午”这一节日,却鲜少听闻。
实际上,尽管在现代日本,"端午节"这一节日的庆祝活动并不显著,但它仍然以另一称谓——即日本儿童节,亦即“子供の日(こどものひ)”的形式,存在于日本的公休日(国民休日)体系之中。
若细查日历,便可明了,日本之儿童节并非定于六月一日,而是设定于五月五日。
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既非中国农历五月初五,又何来与端午相关一说?
这个问题实则源于日本近代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明治维新时期的“改阴历为阳历”举措。彼时,日本决定废弃中国传统的阴阳农历(时宪历),转而采纳西方纯阳历(格里高利历),以此实现历法上的革新。
在过去,日本同中国周边的其他国家,如越南和朝鲜半岛一样,均遵循中国的农历,并依照中国历法庆祝各类节日,诸如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以及九月九等。
然而,当日本决定采用西方历法后,随即面临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继续庆祝以往基于农历的节日。
针对这一问题,日本政府的应对策略相当直接明了,即将原先基于农历的节日日期直接转换至西方历法体系下。
如此一来,我们熟知的“正月初一”即“元旦”被调整至公历1月1日,同时,其他的传统节日如“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以及“七月初七”也相应地调整至公历的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日期。
在后续的昭和时代,鉴于端午节自古便承载了“洗童”这一习俗,旨在庇佑儿童健康成长,日本遂将儿童节定于端午节之日,即农历五月五日。同时,此日日本亦沿袭了挂菖蒲与食用粽子(ちまき)的传统习俗。
尽管受限于地形因素,日本或许并未开展划龙舟的活动,但在儿童节当天,民众仍会悬挂鲤鱼旗,寓意着“鲤鱼跃龙门”的美好愿景。此外,日本还保留有从“菖蒲(しょうぶ)”一词谐音衍生出的“尚武”习俗,即为男孩穿上盔甲,进行一番庄重的装扮。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日本儿童节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日本人民对儿童的深切关爱与美好祝愿。
可以观察到,日本的粽子在形态上与中国的粽子有所不同,呈现为长条状,其大小仅相当于两根手指的宽度,食用起来相当便捷,不会造成过多的困扰。
在材料的选择上,日本粽子采用竹叶或白茅叶(类似于芦苇叶)作为包裹材料。内部填充物则因制作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粽子仅包含少量的米粒,而有些则使用米粉与水混合制成的米糕作为填充物。
在制作米糕的过程中,会适量撒入白糖,以增加其口感,除此之外,不再添加其他调料或馅料。因此,若需进行风味归类,或许可将日本的粽子定义为“微甜”风味。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五月五日和众所周知的一月一日外,七月七日的七夕节(たなばた)亦源自中国的七夕乞巧节。在这一天,年轻女性会虔诚祈求编织之神降临,传授她们织布的技巧。
“たなばた”一词的本字为“棚機”,即指织布机。此外,日本亦流传着之女与牛郎通过鹊桥相会的故事,在日本文化中,这两位主角分别被称为“織姫(おりひめ)”和“彦星(ひこぼし)”。
另一方面,3月3日在日本被定为“女孩节”,又称“雛祭り(ひなまつり)”。此节日源自中国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在这一天,年满15岁的女性将举行笄礼,标志着她们正式步入成年女性的行列。
《论语》中曾记载:“暮春之际,人们换上春装,数位成年人及孩童一同至沂水沐浴,随后在舞雩之地享受春风,吟咏而归。”此句生动地描绘了古时三月初三上巳节的欢乐场景。
因此,当我们中国民众热烈庆祝端午佳节之时,亦应铭记,邻国日本亦曾拥有端午习俗,且今日仍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这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