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作为日本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对于大众而言应已有所耳闻,其经典之作《神奈川冲浪里》更是深入人心。然而,当深入探究"浮世绘"的真正含义时,我们却难以给出一个精确且全面的定义。
浮世绘,作为日本文化中的瑰宝,已成为其独特标签之一。在国内众多日式料理店内,我们不难发现以浮世绘为装饰元素的设计,它们不仅为空间增添了浓厚的日式风情,也体现了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探讨浮世绘时,我们必须提及"浮世(うきよ)"这一词汇。它源于日本中世纪的佛教概念,与净土相对,象征着充满烦恼与忧虑的现实世界。这个词描绘了人们在世俗社会中的不稳定和漂浮状态,进而演变成一种追求享乐、珍视当下的生活哲学。
至于"浮世絵(うきよえ)",它则是对这种生活哲学在绘画艺术中的具体呈现。无论是人物、风景、历史还是戏剧,都可以成为浮世绘的题材,它们共同描绘了当代社会的风貌,展现了日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浮世绘因其与木板活版印刷的巧妙结合,在江户时代盛行一时。该艺术形式起源于17世纪,并以18、19世纪的江户为中心,达到了创作与商业的鼎盛阶段。
浮世绘通常被视作特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中称为“锦绘”),然而,事实上也包含手绘作品。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印刷技术的显著进步,浮世绘在版画领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那么,浮世绘的发展历程究竟是如何的呢?
实际上,浮世绘版画的制作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木版画技术最初是以佛教经典印刷和插画的形式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在1660年左右,这种技术的应用领域逐渐拓宽,不再局限于插画,而是开始应用于单张绘画的创作。正是在这一时期,画家菱川师宣(生卒年不详,逝世于1694年)完成了首张单张绘画作品,从而推动了木版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1
浮世绘发展初期
初期的木版画,被称为"墨折绘",是由日本纸和墨创作的黑白版画。
明历大火(1657年3月2日)至宝历年间(1751年~1763年),这种"墨折绘"是浮世绘的主要形式。
在17世纪后半,被后世誉为"浮世绘之祖"的菱川师宣,将画面从册装图书中完全独立出来,创造了单幅版画"一枚拓",并成为了浮世绘的基本样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黑白版画的满足感逐渐减少,画师们开始使用硫磺和水银的化合物"丹"给版画上色,从而产生了彩色版画。
这些彩色版画主要以红色为主,使用丹色(红褐色)的被称为"丹绘",使用红色的被称为"红绘",还有一些作品在红色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三种颜色,被称为"红折绘"。
2
浮世绘发展中期
明和2年(1765年)至文化3年间(1806年)“锦绘”诞生。锦绘是运用多版套色技术,将色彩引入木版画而形成的一种浮世绘。
由于画历(絵暦)在俳句诗人和爱好者中极受欢迎,从明和2年开始,人们开始举办画历交换会这样的社交活动。
为了满足这种大量的需求,铃木春信等人利用多色印刷法创造了东锦绘,使得浮世绘文化正式步入了鼎盛时期。
在考虑到产能和成本的情况下,原画师(也被称为版下绘师)、雕版师(或称雕师)、刷版师(也被称为刷师或折师)的专业分工制度在这个时期被确定下来。
首先,出版商会向他们选择的画师请求草图。一旦草图被出版商协会批准,它会被交给木版雕刻师,然后再转交给负责印刷版画的刷版师。
这个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虚幻的人偶风格转变为写实风格。
在安永年间(1772年—1780年),北尾重政的写实风格的美人画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胜川春章则将写实风格引入了被称为“役者绘”的歌舞伎肖像画中。
之后,喜多川歌麿以其纤细而高雅的笔触绘制了许多以头部为主的美人画。
3
浮世绘发展后期
文化4年(1807年)到安政5年(1858年),是浮世绘发展的后期。
喜多川歌麿去世后,美人画的主导风格转变为溪斋英泉的情色风格。
在旅行主题流行的背景下,胜川春章的学生葛饰北斋创作了著名的《冨岳三十六景》。
受葛饰北斋的影响,歌川广重也成功创作出了《东海道五十三次》和《名所江户百景》。他们两人共同确立了浮世绘中“名所绘”的风景画风格。
在役者绘方面,歌川国贞师承歌川丰国,以更具力道的笔法绘制。
另外,伴随着草双纸(类似现代的漫画书)所引发的传奇小说热潮,歌川国芳等人开始 创作描绘武士姿态的“武者绘”。
歌川国芳的水浒传系列作品在当时的日本大受欢迎,引发了一股水浒传热潮。
4
浮世绘发展终期
从安政6年(1859年)到明治45年(1912年)是浮世绘发展的终期。
这一时期,由于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强制打破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许多日本人开始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起源于横滨这个开放通商港口的“横滨绘”开始流行。
另一方面,由于幕末到明治维新初期的社会动乱,一种被称为“无残绘”的血腥和怪诞的艺术风格也应运而生。
这种风格的浮世绘作品中常常描绘出血腥和暴力的场面,例如歌川国芳的门徒月冈芳年和落合芳几所创作的《英名二十八众句》。
正统狩野派的画师如河锅晓斋也开始涉足浮世绘的创作。
继承河锅晓斋艺术风格的小林清亲,更是将西画的无轮廓线笔法引入风景画创作,形成了被誉为光线画的独特画风。
而歌川派的歌川芳藤则将创作焦点转向儿童,开始 创作被称为玩具绘的浮世绘,这种创新得到了高度评价,因而被称为“おもちゃ芳藤(おもちゃ为玩具之意)”。
之后因为西学东渐,照相技术传入日本,浮世绘受到了严苛的挑战。尽管许多画师以更精致的技巧来绘制浮世绘,但仍无法抵挡历史潮流的冲击。
在众多画师中,月冈芳年以其精细的技巧和西洋画风创作了许多画报、历史画和风俗画,被誉为“最后的浮世绘师”。
月冈芳年本人也鼓励他的学生学习各种画风,这也就诞生了像镝木清方这样的画师,他们集插画和传统画于一身。浮世绘的技巧和风格也以不同的形式在各种艺术中得以延续。
从上述历史记录中,我们可以明确了解到,浮世绘在江户时期并非仅仅被视为艺术品,而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其形式和功能更接近于一种广告或新闻媒介。
鉴于江户时期商业活动的繁荣,诸如餐饮店、百货店的前身“和服店”等商业实体,纷纷采用浮世绘作为宣传手段。例如,歌川广重(1797-1858)的浮世绘作品中便描绘了和服屋大丸(即现今的大丸百货店)。
此外,浮世绘亦被应用于化妆品的宣传,尤其是妆粉和胭脂的推广。
在没有报纸的江户时代,浮世绘承担起向远离江户的各个地区传递信息的重要职责。诸如歌舞伎演员去世、自然灾害、犯罪等社会新闻均成为浮世绘的创作素材。
同时,描绘著名武士、怪谈中的幽灵和妖怪等主题的浮世绘亦备受追捧。
值得一提的是,众多艺术家,如马奈、德加、莫奈、梵高,以及版画家布拉克蒙、雕刻家罗丹、作家龚古尔兄弟等,均对色彩鲜艳、美轮美奂的浮世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汲取灵感。
因此,浮世绘作为日本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享誉全球。
作为日本艺术的瑰宝之一,浮世绘在日本各大博物馆和艺术馆中均有丰富的馆藏,并在海外举办各类大型展览,以展示其独特魅力。
若对日本艺术怀有浓厚兴趣,不妨参观这些展览,深入品鉴浮世绘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