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这些汉字大多源于古代中国,是日本在古代从中国学习借鉴的结果,这也是我们更为熟知的一段历史脉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同样包含了不少从近代日本引入的汉字词汇,这些词汇被称为“日语借词”。
那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具体有哪些?它们又是从何时开始融入中国人的语言使用中的呢?接下来,我们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01.
日语借词进入中国的背景
近代日语借词流入中国的主要时期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而这段时间正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要接纳新文化新思想,新的语言自然必不可少。
自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后,白话文逐渐成为了潮流,更是新文化宣传的利器,但刚从文言文过渡来的白话文底子还太薄,根本没有足够并且合适的词汇来介绍西方崭新的思想文化。于是国内的有识之士便将目光投向了一海之隔的日本。
与落后的清王朝不同,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极大地加快了日本近代化工业的进程,日本在经济、军事、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都远远强盛于当时的中国,社会、自然等各学科方面的专业术语建立也早于中国。
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文明,吸纳了来自欧美各领域的词汇,并加以改造变成日语的外来词。
这些反映西方各个领域的日语借词也是当时中国社会所缺乏和急需的,加上日化了的西方文明对中国来说更容易接受,于是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
1896年,中国 第 一次派出了13位国费留学人员到日学习,此后大批留日师范生赴日学习,人数逐年增加。
1899年有200多名,1903年有1000多名,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的研究,1905与1906年在日留学生人数都在8000名左右,掀起了第一次从日本引进汉字词的高潮。
从此以后,日语词汇就源源不断地通过留学生之口、留学生之手进入汉语,中日之间以汉语流向日语为主的词汇流动几乎变成由日语到汉语的另一种单向流动。
20世纪初,中国的报纸曾经对当时中国从日本大规模引入新词汇的盛况有过生动描写:
“新名词,新术语,裹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学问,狂风暴雨,排空而来,铺天盖地,无处不在,搅得出版界,教育界,新闻界,学术界沸沸扬扬,面貌大变。青年学子,撰文著书,演说谈天,满纸满口新词新语。老年学究,看书读报,皱眉蹙额,孤疑满腹。”
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出版机构不失时机地推出名目繁多的解释新名词的字典,如《日本新名词》,《新尔雅》,《汉译法律经济词典》,《日本法规解字》等工具书。
在现代中国,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人员的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日语借词通过大规模的文化交流、经贸交流直接进入汉语。
日语借词的演变既表现为对汉语的渗透,如词语、词缀、词义、语法及文字的传入,同时也有着汉语对日语借词的改造与同化。
中日两国由于地缘相近,又有着极为相似的文化背景,人民之间的频繁交流自然也就为语言的互相借鉴打开了更大的一扇门。再加上日本二次元文化在当代中国年轻人中影响巨大,许多日语词也随之进入中国。
02.
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中的日语借词
了解日语借词进入中国的背景,大家的脑子里是否能够回想起一些自己认识的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呢?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中的日语借词。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来看,保守估计现代汉语词汇中大约有不少于3000个词汇来自日语。
大概可以分作一下几类:
1.日本用汉字去外语发音而形成的词汇
比如:俱乐部 浪漫
2. 源自日语的现代汉语外来词,及日语原有的汉字组合,但是在中国汉语里原本没有这样组合
比如:服务 方针 解决 申请 想象
3.以汉字为基础表达外语的意义
比如:立场 场合 手续 取消 取缔 引渡
4.借用中国古汉语固有词汇进行翻译,但与原古汉语词含义不同
比如:经济 宪法 共和 法律 封建 社会
5. 中国最先开始使用但却在以后未能广泛流行,后经日本采用,并与外语词一道作为新名词逆输入到中国
比如:权利 文法
上面这些日语借词基本都是在清末民初时期由有识之士引入中国,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又有一大批新词涌入中国,比如:刺身、卡拉OK、过劳死、社畜、漫画和写真等。
这些都是日常我们会使用的日语借词,可以说,日语借词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无处不在。就连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中,除了中华为固有古汉语词汇外,其它两个:人民和共和国都是从日语里引入的新词汇。
据此,可以明确指出,古汉语的传入日本,对日语书面语的形成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汉语在日本经历了复兴与再生,并在近代时期,其影响从日本回馈至中国。
这种两国间的语言交流,不仅扩展了汉语的造词能力,丰富了汉语言体系,更在实质上促进了双方社会的蓬勃发展。